现在很多家庭买车,都愿意多花点钱上个SUV,要是预算再充足点,那必须得是四驱版的。
听着就气派,感觉从此就能告别城市的拥堵,随时都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什么山川湖海、戈壁沙漠,都不在话下。
销售人员也总会把四驱吹得天花乱坠,说它能应付各种复杂路况,关键时刻还能保命。
可现实往往很骨感,不少车主兴高采烈地开着新买的四驱SUV去郊外撒欢,结果可能连个小土坡、一片沙地都征服不了,车轮在原地疯狂打转,就是上不去,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这时候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我这车屁股后面明明白白贴着“4WD”的标,怎么就成了个“软脚虾”?
广告里那些翻山越岭的镜头,难道都是骗人的?
这事儿还真不是个别现象,背后其实是当前城市SUV市场一个普遍存在且让许多消费者有苦难言的“潜规则”。
我们得先弄明白,此四驱非彼四驱。
大家在广告里看到的那种在极限路况下如履平地的,通常是硬派越野车上搭载的分时四驱或者全时四驱系统,这些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昂,能够将动力牢牢地锁在前、后轴甚至单个车轮上,是真正的脱困利器。
而我们花二三十万买到的大部分城市SUV,装配的其实是一种叫做“适时四-驱”的系统。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智能,但说白了,它就是一个“经济适用男”。
它的工作原则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比如你在平坦的柏油路上行驶时,为了省油,它就是一辆标准的前驱车,后面那两个轮子基本是在“打酱油”,不参与驱动。
只有当系统通过传感器侦测到前轮开始严重打滑,快要失控的时候,它才会“反应过来”,通过一个叫多片离合器的装置,把一部分动力传递给后轮,帮你一把。
问题就出在这个“反应过来”的过程中。
根据专业测试,这个过程存在大约2到3秒的延迟。
在坚硬的路面上,这点延迟可能无伤大雅。
但在松软的沙地或泥地里,这短短的两三秒却是致命的。
因为一旦前轮开始打滑,它会在这几秒钟内迅速地在原地刨出一个深坑。
等到后轮的动力慢悠悠地接上时,车身很可能已经陷进去了,这时候再给动力,往往只会让四个轮子一起刨坑,越陷越深。
去年国庆节,青岛金沙滩上那位新提了日产奇骏的车主,被困沙滩两个小时,就是这个原理最生动的写照。
他车上那套宣传得神乎其神的“智能四驱”,在松软的沙粒面前,彻底暴露了其结构性的短板。
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物理规律。
相关投诉平台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城市SUV四驱版的投诉量同比激增了七十三个百分点,其中九成以上都和在沙地、泥地里陷车有关。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汽车厂家在产品宣传和实际设计之间,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精神分裂”的矛盾。
比如长安旗下的一款热销SUV,在其随车附送的车主手册里,用包括中文在内的六国语言,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着“本车为城市多功能车,禁止用于越野”。
这可以说是工程师们在用尽全力地告诉车主这台车的真实能力边界。
可你一旦走进4S店,销售顾问们却能把它包装成“轻度穿越神器”,去川西、进内蒙,仿佛都不在话下。
这种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各说各话”的现象,在行业内屡见不鲜。
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前段时间就此事约谈了三家知名车企,直接指出它们的四驱系统宣传存在夸大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其中一个例子尤为典型,某德系豪华品牌一款售价高达三十多万的SUV,其广告片在沙漠里拍得是激情澎湃,尘土飞扬。
但经过专业机构的测试,它在极限状态下,后桥能够分配到的最大扭矩比例仅仅只有18%。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一个壮汉,在拉一辆很重的车时,你只在后面用一根手指头轻轻地推一下,这点力气对于脱困来说,基本上是杯水车薪。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系的李永强教授团队做过一个更具说服力的测试,他们选取了市面上23款主流的城市SUV进行“交叉轴”测试。
这个测试模拟的是车辆对角的两个轮子同时悬空或打滑,是检验四驱系统电子限滑能力最经典的场景。
测试结果令人大跌眼镜,23款车里,只有3款能够依靠自身的电子系统对打滑车轮进行有效制动,从而将动力传递到有附着力的车轮上,最终实现脱困。
剩下的20款车,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打滑的车轮在空中无助地空转。
很多车主可能会说,我的车上有各种驾驶模式选择,比如“雪地模式”、“沙地模式”甚至“越野模式”,按下去之后中控屏幕上还有很酷的动画效果。
但真相往往很残酷。
车友群里的段子一针见血:“雪地模式的作用是让你在雪地里滑得更优雅一些”,“那个越野按键按下去,最大的功能就是点亮了一个氛围灯,给你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某日系品牌的工程师就曾私下透露,他们所谓的“沙地模式”,其四驱系统的控制逻辑与普通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调整了变速箱的换挡程序,让发动机保持在较高的转速,听起来更有劲而已。
这对于车辆的脱困能力,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那么,我们多花一两万块钱买的这个适时四驱,难道就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
当然不是。
它的核心价值,其实是提升车辆在铺装路面上的行驶稳定性,尤其是在雨雪天气、路面湿滑的情况下。
比如你在高速过一个积水的弯道,或者在冬天结了薄冰的路上起步,适时四驱系统能够有效抑制车轮打滑,防止车辆失控,让你开得更稳、更安全。
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安全配置”,而不是一个“越野配置”。
问题的根源在于,厂家和销售方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刻意模糊了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把一个用于提升公路安全性的配置,包装成了一个能带你征服星辰大海的“探险工具”。
于是,就出现了汽车城里销售顾问指着318国道的雪山照片,对向往西藏的大妈说“四驱版贵两万,但能开去西藏”的荒诞一幕。
他们绝不会告诉你,就在不久前,一个别克昂科威的车队就曾在川藏线的“通麦天险”路段集体趴窝,最后还是依靠当地牧民的拖拉机才得以解困。
在绝对的烂路面前,这些花里胡哨的电子系统,其可靠性和脱困能力,甚至还不如结构简单、皮实耐用的拖拉机。
这种现实与宣传之间的巨大鸿沟,需要我们每一位消费者在购车时都擦亮眼睛,理性思考。
你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是为了每年可能只遇到一两次的雨雪天气里那份额外的安心,还是真的被一个遥不可及的越野梦所绑架?
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许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开销和日后的后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