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炸裂的讨论——某些新势力造车企业,卖一辆车亏十几万。一辆车,亏十几万。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公司是不是疯了?这车企还能撑多久?但仔细想想,一辆车亏这么多,真的是因为不赚钱,还是另有文章?这事儿得慢慢捋。
先把账目摊开。某新势力的财报里,毛利率最近倒是有所回升,从负转正,但问题是净利润依然大幅亏损——每卖一辆车,平均亏损十几万,这还不算那些研发投入、市场推广费用。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别看销量上蹿下跳,营收数字挺好看,结果一到利润这块就“脸色难看”。这类企业经常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消费者买车的时候,觉得价格还可以,但企业在背后悄悄“流血”。
那这些企业到底亏在了哪?我们先看毛利。毛利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卖车的收入减去直接成本,能剩下多少。新势力造车的毛利率不高甚至负数,是因为它们很多车都在拼命堆料,豪华配置舍得砸钱,供应链又没完全跑顺,成本高得离谱。比如电池、芯片这些核心部分,成本动辄占了整车的一大块。再加上规模效应没起来,零部件采购成本高,这就导致卖一辆车,收入不够覆盖成本。毛利低甚至负毛利,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是“新手期”的通病。
再说净利润。净利润更复杂,它不仅受毛利影响,还受研发费用、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这些“账外开支”拖累。新势力造车特别喜欢砸钱做研发,动辄几亿、几十亿地投,把未来几年可能用得上的技术一次性研发出来。这样研发费用一摊到当期财报里,直接就把利润压低了。还有推广费,线下门店、试驾活动、线上广告,全是烧钱的事儿。算来算去,这些钱积累下来,一辆车亏十几万,看着挺吓人,但拆开一看,很多都是“战略性投入”。
那是不是只有新势力这样?其实也不一定。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虽然账面上看起来稳健,但它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像一些传统车企转型做新能源,前期投入也不少,只不过它们有燃油车业务“输血”,显得没那么狼狈。外资品牌更不用说,资金链强,销量巨大,前期亏损能更好地消化掉。但即便如此,新能源赛道竞争激烈,它们也没少烧钱去抢市场,只不过报表上没那么显眼罢了。
再拉个对比,造车新势力亏得这么多,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看它们的动作,可以说既有章法也有点赌性质。比如重视研发,这不是乱花钱,而是为了抓住技术红利。新能源赛道里,技术更新迭代很快,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占得先机。再比如营销推广,虽然短期看很烧钱,但长期看品牌其实是在抢心智。消费者记住了品牌,认可了产品价值,以后销量起来了,前期投入就能慢慢回本。
另外,有些亏损是账面上的“虚亏”。比如账期问题,卖车收入可能还没完全到账,而成本已经计算进去了。再比如扩展产能,一次性的工厂建设支出也算在当期财报里,拉低了利润率。这些都是暂时性压力,不一定代表企业真的没活路。
所以,卖一辆车亏十几万,看起来很吓人,但拆开细看,很多亏损是战略性投入或者账面压力,并不完全是“乱花钱”或者“没救了”。关键不是表面的数字,而是它接下来怎么走。如果企业能把技术跑通、品牌打响、销量拉起来,那亏损只是阶段性问题,是为了未来的可能性付出成本。但如果企业后续动作跟不上,市场被抢走,技术没有突破,那亏损就会变成真实的危机。
总的来说,这事儿看着不正常,但很多动作背后都有章法。汽车行业里竞争激烈,技术和市场的博弈很复杂。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企业的“流血”其实是在换取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所以,别光盯着那亏损数字,真正要关注的,是它要走哪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