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万辆销量疑云,赛力斯上位路,暴露三大致命软肋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字特别火,就是“55万辆”。

这是赛力斯给自家定下的2025年全年的交付目标,还郑重其事地写进了公司的年度报告里。

这数字一出来,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先是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很多人都觉得这步子迈得是不是有点大,但很快,市场又恢复了冷静,大家开始琢磨这背后的门道。

55万辆销量疑云,赛力斯上位路,暴露三大致命软肋-有驾

毕竟,光喊口号是没用的,这55万辆的宏大目标背后,藏着三个躲不开的现实问题:这些车,打算卖给谁?

卖车赚的钱,最后又进了谁的腰包?

还有,一直以来给赛力斯带来巨大光环的华为,这棵大树还能让它依靠多久?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看赛力斯的财报和市场表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不那么神秘了。

咱们先来聊聊第一个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这55万辆车,到底准备卖给哪些人?

很多人一听这个数字,第一反应可能是,赛力斯要开始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了,靠数量取胜。

但你要是真这么想,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赛力斯的算盘打得可比这要精明得多,它走的根本就不是“广撒网”的路子,而是一场目标明确的“精准狙击”。

我们来看看它现在主打的“问界”系列三款车,定位非常清晰。

首先是旗舰车型问界M9,这台车直接把价格定在了50万元以上,对标的可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些传统豪华品牌的顶级车型,主打一个“科技豪华”;其次是中流砥柱问界M7,价格在30万级别,主攻家庭用户,凭借出色的智能化和空间表现,成了理想汽车最强劲的对手,一度卖到订单积压;最后是问界M5,定位在20万级别,虽然产品力也不错,但在目前这个竞争最惨烈的市场区间里,声音就小了很多,有点被边缘化的意思。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赛力斯敢喊出55万辆的目标,底气主要来自于M9和M7这两款高价位、高利润的车型。

M9上市后就一路高歌猛进,连续好几个月都拿下了50万元以上豪华车的销量冠军,这相当于直接在传统豪华品牌的腹地插上了一面旗帜,证明了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高端市场立足。

而M7的成功更像是一个现象级的逆袭,通过改款升级,精准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销量一路狂飙。

55万辆销量疑云,赛力斯上位路,暴露三大致命软肋-有驾

所以,赛力斯的目标客户群体,并不是那些追求极致性价比的普通家庭,而是那些更看重前沿科技体验、愿意为高品质和品牌价值买单的中高端消费者。

这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它的财务数据那么好看,年营收能冲到1800亿元,毛利率更是高达23.8%,这在普遍还在“烧钱”的新能源车企里,绝对是相当亮眼的成绩。

卖一台M9赚的钱,可能比卖好几台甚至十几台普通家用车还要多。

但是,硬币总有另一面。

这种高端定位策略也带来了一个天然的瓶颈,那就是市场容量有限。

你想想,愿意花五六十万买车的人,终究是少数。

高端汽车市场每个月的总容量大概也就是5万辆左右,这个池子的大小决定了你这条“大鱼”能长多大。

所以,之前有一段时间问界的销量出现波动,并不是产品出了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市场那层看不见的天花板。

接着,我们来算算第二笔账:车卖得不错,钱也赚了,但这钱最后都去哪儿了?

财报上写着,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有59亿元,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可观,也让赛力斯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财报,会发现一个项目叫“少数股东损益”,这部分占了不小的比例。

这是什么意思呢?

用一个通俗的比方来解释,就好比你和一位能力超强的合伙人(这里可以理解为华为)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公司非常成功,赚了很多钱。

但在分红的时候,因为这位合伙人提供了核心技术、品牌名气和销售渠道这些关键资源,所以他要拿走利润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最后剩下的才能算到你这个公司主体自己的账上。

55万辆销量疑云,赛力斯上位路,暴露三大致命软肋-有驾

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就是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

那些负责核心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和终端销售的关键子公司,华为都深度参与其中,所以产生的利润自然也要分给华为。

因此,我们看到的59亿利润,是整个“问界”生态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要衡量赛力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本身的造血能力,可能就要打一些折扣了。

再来看看手里的现金。

财报显示赛力斯有530亿元的现金储备,这笔钱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算是一笔巨款了,足以应对日常经营和研发投入。

但我们得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看看它的竞争对手。

比如,它的老对手理想汽车,手里的现金储备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

这多出来的几百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如今这个“价格战”打得越来越凶的市场环境下,如果大家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靠降价换市场,那么理想汽车的“弹药”显然更充足,它的战略缓冲空间更大,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各种市场波动。

而赛力斯的这530亿,虽然是它稳固发展的基石,但在面对未来可能更加残酷的竞争时,这个“安全垫”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厚了。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最深刻,也最关系到赛力斯未来的问题:对华为的深度依赖,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界汽车的用户净推荐值(NPS)高达82%,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

简单来说,就是100个问界车主里,有82个人会主动向身边的亲戚朋友推荐这款车。

55万辆销量疑云,赛力斯上位路,暴露三大致命软肋-有驾

这种口碑效应在汽车行业里是极其罕见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最大的功臣无疑是华为。

从那个丝滑流畅、功能强大的鸿蒙智能座舱,到被誉为“遥遥领先”的智能驾驶系统,再到遍布全国各大商场的华为门店,可以说,“含华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问界汽车的销量和口碑。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过去,赛力斯是华为在汽车领域的“独生子”,享受着华为倾尽全力的支持,最好的技术、最优的渠道都优先给它。

但现在情况变了,华为的“智选车”模式已经证明了它的成功,于是华为开始把这个模式复制到更多的合作伙伴身上。

奇瑞和华为合作的“智界”已经上市,后面还有江淮、北汽等车企在排着队,等着加入华为的“朋友圈”。

这就好比,以前全村只有你家有一台彩电,大家都愿意花钱来你家看,你家因此显得特别有面子。

但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买得起彩电了,虽然你家的彩电依然很好,但它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了。

当“华为赋能”从一个稀缺的、独特的卖点,逐渐变成一个市场上常见的“标准配置”时,消费者当初愿意为这种稀缺性付出的高额品牌溢价,也必然会被稀释。

到那个时候,赛力斯需要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当大家都有了华为的技术加持后,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问界,而不是智界,或者其他“X界”?

这考验的,就是赛力斯自身除了华为光环之外,在整车制造、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自身渠道建设等方面的硬实力了。

所以,55万辆这个目标,它既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必胜的宣言,它更像是一场赌上未来的高端市场攻坚战。

赛力斯能否把眼下的销量高峰,真正变成一个稳定持续的平台,就取决于那几个关键因素:高端智能电动车的市场蛋糕还能不能继续做大?

那些在体外循环的利润,什么时候能更多地回归到上市公司本身?

以及最重要的,当华为的资源不再是独家供应时,赛力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能不能快速地成长起来。

数字的背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