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汽车产量逆袭,半年百万辆,强势逼近广东!

提起山东,过去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大葱、煎饼和青岛啤酒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标签。但2025年,这个传统“农业大省”却在汽车产业上演了一场出人意料的“逆袭”:4月单月汽车产量达23.37万辆,首次拿下全国第一;上半年产量更是突破100万辆,直逼汽车产业传统强省广东,成功跻身全国前三。

山东汽车产量逆袭,半年百万辆,强势逼近广东!-有驾

不过,这份亮眼数据也引发了网友的质疑与调侃:“只听说山东大葱讲亩产,没听过汽车能论吨造”“该不会把‘老头乐’都算进统计数据里了吧”。毕竟,山东曾是全国低速电动车“老头乐”的最大生产基地,年产量一度超过百万辆。那么,山东汽车产业的这次崛起,究竟是新能源转型带来的真实爆发,还是靠“老头乐”充数?这背后藏着哪些值得深挖的产业密码?

要解开这个疑问,首先得看山东汽车产量“狂飙”的核心动力——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1-4月,山东汽车总产量为8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达30.58万辆,同比增幅高达379.31%。这样的增速不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让广东、上海等长期占据汽车产业头部位置的省份都感受到了压力。

但山东的这份成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产业积累后的集中释放。早在2021年,比亚迪就选择落户济南,从签约到实现量产仅用了10个月,速度堪比以“基建狂魔”著称的合肥。如今,比亚迪济南生产车间每分钟就能下线一辆新能源车,等到二期项目投产后,年产能将突破50万辆。除了比亚迪,吉利、奇瑞等知名车企也在山东加速布局:青岛奇瑞基地1.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车,济南重汽每5分钟就能产出两辆卡车,高效的生产节奏成为山东汽车产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山东汽车产量逆袭,半年百万辆,强势逼近广东!-有驾

山东在发展汽车产业时,采取了一条务实的路径:没有执着于从零打造本土汽车品牌,而是先通过吸引比亚迪、吉利等行业大厂落户,用“代工”模式快速提升产能。这些车企带来了成熟的技术、稳定的订单,而山东则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土地、政策支持以及完善的配套产业链。比如,济南依托比亚迪和中国重汽,逐渐发展成新能源商用车与智能制造中心;青岛则借助上汽通用和奇瑞的布局,打造起乘用车生产基地,各城市分工明确,形成了互补的产业格局。

更关键的是,山东拥有全国唯一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产业基础,这为汽车生产提供了极强的配套能力。汽车制造所需的各类零部件,几乎都能在山东省内找到供应:潍坊的发动机、枣庄的锂电池、烟台的转向机、滨州的轻量化铝材……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智能化生产领域,山东也不甘落后。济南二机床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大型一体化压铸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单条产线就能满足年产20万辆汽车的需求;青岛奇瑞与海尔合作打造的数字化工厂,创下了平均1.5分钟下线一台车的全球定制化生产纪录。这种“科幻级”的生产效率,让山东在汽车产能竞赛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山东汽车产量逆袭,半年百万辆,强势逼近广东!-有驾

如今,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已突破10万家,形成了清晰的产业分工:济南、青岛专注于整车制造;枣庄、泰安聚焦锂电池生产;潍坊、烟台深耕零部件配套;滨州等地则主攻轻量化铝材。这种全产业链覆盖、高本地配套率的优势,正是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的底气所在。在山东的智能化汽车工厂里,往往网友喝杯奶茶的功夫,一辆新能源车就能完成生产下线,高效的生产能力可见一斑。

其实,山东汽车产业的爆发早有规划。2023年底,山东就明确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的目标,而2025年仅过去半年,这一目标就已提前实现。产量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多方面因素的协同发力,其中政策红利的助推作用尤为明显。

在消费端,山东推出了被业内称为“全国最狠”的购车补贴政策。除了国家、省级、地方三级补贴叠加,车企还会额外给出优惠,老百姓购买一辆新能源车最高能省下好几万元。如果车主用燃油车置换新能源车,补贴力度更大。济南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就算过一笔账:“旧燃油车残值3万,加上2万补贴,换购比亚迪实际只花了5万”,这样的优惠政策直接拉动了市场需求。

山东汽车产量逆袭,半年百万辆,强势逼近广东!-有驾

新能源车要普及,充电设施必须跟上。山东早在2022年就规划将充电桩向县城延伸,2024年又推出“提速提效”行动,确保乡镇充电站实现全覆盖。有车主调侃:“在山东开电动车,找不到充电桩的概率比找不到大葱还低”,完善的基建配套让新能源车在山东农村市场也迅速打开了局面。

在招商环节,山东的策略简单直接——“企业要什么,就给什么”。比亚迪济南基地从签约到量产仅用10个月,背后是山东全程“开绿灯”,土地供应、用工保障、配套建设等问题一次性解决。这种高效的服务模式,让更多车企愿意将产能向山东倾斜。

此外,山东庞大的本地市场也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作为经济大省,山东同时也是私人汽车消费大省,2024年私家车保有量就突破1700万辆,位居全国第一。庞大的内生市场不仅为车企带来了稳定的销量,还能辐射周边省份,让山东成为区域汽车市场的“桥头堡”。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山东原本的产业基础。过去作为“老头乐”生产重镇,山东积累了大量低端电动车供应链资源。随着低速电动车政策标准趋严,一批原“老头乐”企业迅速转型:雷丁汽车收购野马汽车获得生产资质,其他企业则融入比亚迪、吉利等主流车企的供应链,实现了产能的“华丽转身”,为山东汽车产业提供了额外的产能储备。

山东汽车产量逆袭,半年百万辆,强势逼近广东!-有驾

政策支持、基建配套、高效招商、广阔市场、产业转型,这几大要素协同发力,形成了推动山东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升的“复合引擎”。这不仅是一个产量目标的提前实现,更体现出山东在产业布局上的前瞻思维和高效执行能力,其发展模式或许能为其他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不过,山东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并非没有短板。正如网友所说:“山东的汽车就像白酒,数量不少,但能拿得出手的牌子不多”。虽然产量已逼近广东,但山东汽车产业以代工为主,缺乏强势自主品牌——广东有广汽、比亚迪等本土巨头,而山东的乘用车生产大多是为其他品牌代工。有网友调侃:“山东造车就像富士康,活儿干得漂亮,贴的却都是别人的标”。长期依赖代工模式,可能会让山东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

在出口领域,山东与广东也存在差距。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汽车出口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而山东的海外市场仍以商用车为主,乘用车出口能力较弱。未来如果不能加快国际化布局,即便产量再高,也难称“汽车强省”。

山东汽车产量逆袭,半年百万辆,强势逼近广东!-有驾

在核心技术方面,山东虽然在智能制造上进步显著,但电池、芯片、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仍依赖外省或国外供应链。如果不能突破这些“卡脖子”技术,山东汽车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受制于人。

但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当前新能源车仍处于高速增长期,山东若能抓住机会,在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实现突破,仍有“弯道超车”的可能。事实上,山东在高性能轮胎、高端轴承、轻量化铝材等特色配套部件领域已具备全国领先优势,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推动产业向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比如从传统轮胎制造向智能轮胎传感系统研发转型。

同时,山东也在积极攻关车用芯片、基础软件、新体系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通过精准招商吸引省内外“专精特新”企业与龙头车企合作,提升核心部件配套能力,丰富零部件供应体系。此外,山东已开始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有望培育出未来产业的新增长点。

山东汽车产量逆袭,半年百万辆,强势逼近广东!-有驾

总的来看,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目前以代工为主,但拥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清晰的产业规划和庞大的本地市场。不过,要超越广东成为真正的“汽车强省”,并非易事——产量可以靠代工堆砌,但品牌影响力、核心技术实力和国际化能力,才是衡量“汽车强省”的关键指标。

山东若想从“产量大省”蜕变为“汽车强省”,还需要在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品牌培育、全球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否则,即便数据再亮眼,也可能难逃“代工厂”的定位。这场山东与广东之间的“汽车产业争霸赛”,才刚刚拉开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