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这玩意儿,提速是绕不开的坎儿。甭管是炸街的排气吼叫,还是表盘狂飙的劲儿,都让人血脉贲张。前儿跟老铁唠嗑,他说想换个新座驾,目标直指“2025年最快的摩托车”,理由嘎嘣脆,就是想体验那种“风声鹤唳”的赶脚。这让我忆起一桩挺有嚼头的现象:一边厢,我们都门儿清超速玩命,交规也三令五申;另一边厢,对速度的痴迷,似乎又刻在咱的DNA里了。
这就忒拧巴了,是吧?
为毛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依我看,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先说最直给的,速度带来的亢奋感。肾上腺素狂飙,心跳破表,驾驭着几百匹的铁骑在路上梭巡,这种感觉确实顶呱呱。就像翼装飞行、高空跳伞一样,明知道有扑街的风险,但还是忍不住想去撂一把。这是一种本能的征服欲,是对自身天花板的试探。
但光是图一乐吗?恐怕没那么简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洒脱。脑补一下,挣脱了拥堵的市井街道,驰骋在辽阔的郊野,感受着风的阻力,仿佛整个宇宙都为你敞开。这种逍遥感,是很多人在日常里难以觅得的。尤其是在内卷的社会氛围下,速度成了遁离俗世、释放负能量的破口。
当然,还有那么撮人,追求速度是为了扬名立万。在摩托车圈子里,手艺、胆识、行头,都是掂量一个人段位的砝码。手握一辆顶级配置的摩托车,并且能驯服它,无疑是一种身价的背书,能赢得同道的首肯和艳羡。这种心态,其实跟其他领域的“装备竞赛”大同小异,都是一种对社会顺位的角逐。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速度的迷恋,也潜伏着巨大的沟壑。摩托车事故的折损率,远超四轮。单拎这一个数字,就足以昭示问题的严峻性。所以,我们一边咂摸那些天花板级摩托车的性能,一边也要脑子清楚地认识到,速度不是唯一的图腾,安全才是压舱石。
有人掰扯,如今的摩托车都被电子系统“宫刑”了,各种限速、扶持功能,让驾驶乐趣大打折扣。但换个姿势想想,这些电子系统,其实是在保驾护航。它们能在千钧一发之际介入,避免咱掉链子,把风险系数降到冰点。与普罗大众的认知相悖,实情是,这些电子辅助系统让更多人能稳稳当当地体验摩托车的曼妙,而不是让乐趣烟消云散。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事故归咎于“速度过快”时,是否忽略了路面安全设施的周全度、驾驶员的培训水准、以及交通法规的执行力度?这些变量,同样对摩托车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以,与其一味地追求破风,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进自身的车技、完善路面安全设施、强化交规的普及教育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享受到摩托车带来的酣畅,而不是让它成为索命阎王的通缉令。
末了,回到最初的症结,为毛明知有坑,还有这么多人对速度欲罢不能?或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巴望着挣脱枷锁,追逐自由。但真正的自由,不是无视章法,而是吃透规则,在规则的框架内,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跳和快活。这才是玩车的至境,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