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理想留下的活路,被吉利李书福堵死了
最近刷手机,汽车圈又炸了——2025年10月,各大车企陆续发布前三季度销量数据,增程市场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曾经高歌猛进的增程车增速放缓!
这可把网友整不会了:"增程车不是刚火起来吗?怎么不香了?""理想和华为问界还能守住增程市场吗?"
要知道,过去两年华为问界和理想汽车靠着增程技术吃得满嘴流油,月销动不动3-4万台,把这条赛道当成了"自留地"。结果现在市场数据一公布,增程车2025年上半年销量53.8万辆,同比增速只有16.5%,远低于2024年78.7%的增速!与此同时,插混车和纯电车增速都在回升,传统车企带着更成熟的插混技术开始抢市场,摆明了是要在新能源市场掀桌子。
那问题来了:增程技术明明华为和理想玩得好好的,为啥增速放缓?传统车企的插混技术真能威胁到增程市场?
先说说数据——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增程式车型累计销量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这增速在整个新能源市场里算是相当亮眼的。但到了2025年上半年,增程式车型累计销量53.8万辆,同比增速只有16.5%,增速腰斩!当时很多人纳闷:"去年还火得不行,今年怎么不香了?"结果仔细一看数据才明白——增程市场不是不增长了,而是增速被插混车和纯电车"挤兑"了!
为啥这么说?
咱得先看看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变化。2024年1-11月,增程车型同比增长99%,纯电新能源车同比增长26%,插电混动车型同比增长93%。增程车当时的增速是最快的,把纯电和插混都甩在身后。但到了2025年,情况开始反转:工信部等三部门在2024年10月9日发布《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明确规定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动续驶里程要从43公里提高到不低于100公里!
这一出来,整个增程市场都炸了。
这意味着啥?意味着从2026年开始,那些纯电续航只有几十公里的"短续航增程车"就拿不到购置税减免了!理想L6纯电续航212公里没问题,华为问界M7纯电续航也有225-290公里,但市面上很多增程车纯电续航只有150-200公里,刚刚卡在及格线上。车企要想继续享受红利,就得加大电池容量,这一来成本就上去了,要么涨价、要么压缩利润,怎么算都不划算。
再看市场竞争这块儿。
2024年,曾经坚持纯电路线的车企纷纷转投增程赛道:小鹏汽车2024年11月官宣进入增程赛道,极氪、智己、广汽埃安也都表示要推增程车型。按理说,新玩家进来市场应该更热闹才对,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新玩家带来的不是"做大蛋糕",而是"抢存量市场"。因为增程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只要有成熟的发动机和电驱系统,拼装起来就能上市,结果就是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
还有个关键因素——传统车企的插混技术开始"降维打击"。比亚迪DM-i、吉利雷神电混、长城Hi4这些插混系统,不仅纯电续航能做到100公里以上,而且高速工况下发动机能驱动车轮,能耗比增程车低。比亚迪秦PLUS DM-i售价9.98万起,纯电续航120公里,馈电油耗3.8L/100km;吉利银河L6售价9.98万起,纯电续航125公里,馈电油耗也在4L左右。这价格和性能一对比,增程车的优势就不明显了。
你想啊,同样10万出头,插混车纯电续航够用、馈电油耗更低,消费者为啥要选增程车?
当时很多人觉得增程市场会一直高速增长,结果2025年数据一出来,增速腰斩,给理想和华为浇了一盆冷水。这不是增程技术不行了,而是市场进入了"内卷期"——新玩家涌入、收紧、插混技术成熟,三重压力叠加,增程车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
第二部分:增程技术 增程技术到底是个啥?为啥理想华为能吃香喝辣?
可能有人要问:增程式混动听起来挺玄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为啥理想和华为能靠这个技术吃香喝辣这么久?
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增程技术的原理其实不复杂,简单理解就是"背着个发电机的电动车"。车上有两套动力系统:一套是纯电驱动,电池加电机驱动车轮;另一套是增程器,小排量发动机专门用来发电,不驱动车轮。日常开车的时候,电池够用就纯电跑,零油耗,没声音,开着特别舒服。等电池没电了,增程器自动启动发电,把油转化成电再驱动车轮,整个过程你坐车里基本感觉不到。
理想和华为能靠增程技术崛起,原因就是抓住了2023-2024年这个"时间窗口"。当时纯电车续航焦虑还很严重,充电桩覆盖不够,消费者对纯电车又爱又怕。插混车虽然能解决续航问题,但早期插混车的纯电续航只有几十公里,本质上还是"油车加了块电池",开起来和燃油车差不多。增程车就不一样了,纯电续航能做到150-200公里甚至更多,日常通勤够用,周末自驾加油就行,既有电车的驾驶体验,又没有续航焦虑。
理想汽车最早于2018年推出首款增程式电动车理想ONE,2021年理想ONE单款车型销量就达到9.13万辆。后来理想又推出理想L9、L8、L7、L6等增程车型,2024年全年交付超50万辆,连续两年拿下新势力销量冠军。理想的成功不是偶然,人家抓住了"奶爸车"这个细分市场:六座布局、冰箱彩电大沙发、智能座舱体验拉满,专门服务"带娃出行"的家庭用户。这群用户对价格不敏感,更看重空间和舒适性,理想正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华为问界的崛起则是另一个路径。
2024年,赛力斯和华为合作推出的问界汽车累计销量42.69万辆,同比增长182.84%,其中问界M7单车型全年交付19.59万辆,成为新势力单一车型销量冠军。华为的杀手锏不是增程技术本身,而是"鸿蒙生态+华为品牌"。问界M9售价高达50万元,但月销能稳定在1.5-1.8万辆,超过同价位的奔驰、宝马、奥迪。
为啥?
因为华为用户对华为品牌有信仰,鸿蒙座舱和华为全家桶无缝联动的体验,是其他品牌学不来的。
说白了,理想和华为能在增程市场吃香喝辣,不是因为增程技术有多先进,而是他们找准了细分市场和用户痛点。理想抓住"家庭用户",华为抓住"生态用户",再加上2023-2024年红利期,增程车还能享受绿牌和购置税减免,这才成就了他们的高光时刻。
但现在问题来了:收紧、新玩家涌入、插混技术成熟,增程车的这些优势还能保持多久?
第三部分:插混技术 插混技术"降维打击",增程车的优势还剩多少?
现在问题来了:传统车企的插混技术开始发力,增程车还能守住自己的地盘吗?
咱们得好好分析分析。
从技术路线看,插混车确实比增程车更高效。增程车的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管车速快慢,发动机都是在"发电→电机驱动"这个模式下工作,能量转换要经过"燃油→机械能→电能→机械能"三次转换,每次转换都有损耗。插混车就不一样了,低速时用电驱动,高速时发动机可以驱动车轮,省去了一次能量转换,效率更高。实际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华为问界M7高速馈电油耗8-9L/100km,理想L系列馈电油耗6.5-7L/100km,而比亚迪唐DM-i插混高速油耗只要6L左右,吉利银河L6馈电油耗也在4L左右。
从成本控制看,插混车的优势也在显现。
增程车要想保持长纯电续航,电池容量一般在30-40kWh,成本4-5万;增程器成本1-2万,总成本6-7万。插混车电池容量虽然也不小(30-40kWh),但因为有发动机直驱,可以用更小的电机,电驱系统成本更低。而且传统车企有成熟的发动机技术和供应链,规模效应一上来,成本比新势力低得多。比亚迪秦PLUS DM-i售价9.98万起,吉利银河L6售价也是9.98万起,这价格理想和华为根本打不了。
从用户体验看,插混车在高速场景下的优势更明显。增程车高速行驶时,发动机要持续发电,电机高速运转,能耗高、噪音大。插混车高速时发动机直驱,就像开燃油车一样,能耗低、噪音小。而且插混车的动力响应更直接,加速感更强。这也是为啥很多试驾过插混车的用户会说"插混比增程更像燃油车"。
但话说回来,增程车也不是没有反击空间。
理想的护城河是"奶爸车"标签和用户忠诚度,理想用户复购率超40%,老车主带新车主效应明显,这种品牌粘性不是价格能撬动的。华为的护城河是"鸿蒙生态",对于华为全家桶用户来说,问界就是"四个轮子的华为手机",体验无可替代。而且理想和华为都在持续迭代产品,理想2025年5月推出L系列智能焕新版,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华为问界2025年3月推出M9 2025款和新M5 Ultra,智驾能力大幅提升。
说白了,插混车的"降维打击"确实给增程车带来了压力,但增程车的核心用户群(家庭用户和生态用户)短期内不会轻易流失。未来新能源市场大概率是"纯电+插混+增程"三足鼎立的格局:纯电占据一二线城市和充电便利的场景,插混占据性价比敏感的大众市场,增程占据家庭出行和生态用户的细分市场。
谁也吃不掉谁,但增程车想要保持高速增长,难度越来越大了。
第四部分:增程车 网友吵翻了!这些问题你也想问吗?
增程市场增速放缓的消息一出,评论区成了"大型辩论现场",有人看衰增程,有人力挺理想华为,咱挑几个热门问题聊聊。
第一个问题:"增程车是不是要被插混淘汰了?"
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但实际情况是——增程和插混会长期共存,各自占据不同细分市场。从技术路线看,插混确实比增程更高效,但插混车的缺点是电池大、成本高、价格贵,而且很多插混车纯电续航只有100公里左右,日常还是要频繁加油。增程车的优势是"纯电续航够用+长途不焦虑",更适合没有固定充电桩的家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预测,2025年插混和增程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比重将接近50%,那另外的50%也仍然将由纯电动汽车所占据。
未来五年内,增程和插混会长期共存,只是各自占据不同细分市场,不存在谁淘汰谁。
第二个问题:"收紧对增程车影响有多大?"
2026年开始,增程车纯电续航要达到100公里才能享受购置税减免,这对理想和华为影响不大,因为他们的车纯电续航都在200公里以上。但对其他品牌的"短续航增程车"影响很大,要么加大电池容量、要么放弃红利。这会加速增程市场的优胜劣汰,技术实力强的品牌(理想、华为、零跑)会活得更好,小品牌可能被淘汰。
长期看,这个会倒逼增程车技术升级,对消费者是好事。
第三个问题:"理想华为还能守住增程市场吗?"
短期看,理想和华为的地位很难撼动。理想2024年交付50万辆,2025年销量目标64万辆(虽然后来下调了),华为问界2024年交付44.5万辆,两家加起来占了增程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且理想和华为的品牌溢价、用户粘性、技术积累都不是新玩家短期能追上的。
但长期看,增程市场的天花板已经显现:2024年增程车销量116.7万辆,2025年上半年增速只有16.5%,全年销量预计130-140万辆,增速继续放缓。理想和华为要想保持增长,要么开拓新市场(比如海外),要么推出新品类(比如纯电车),单靠增程车已经很难维持高增长了。
结语:增程市场 增程市场"黄金时代"要过去了,下一个风口在哪?
从2025年10月增程市场增速放缓这事儿就能看出:任何技术路线都不可能高速增长,市场总会进入成熟期和内卷期。增程车在2023-2024年的爆发,是因为它正好卡在"纯电续航焦虑+红利+竞争对手少"的甜蜜点上。
但现在这个窗口期正在关闭——收紧、新玩家涌入、插混技术成熟,增程车的优势正在被稀释。
理想和华为能不能守住增程市场?
短期看没问题,但长期看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理想已经开始布局纯电车(i8、i6),华为也在推智界、享界等新品牌,都是在为"后增程时代"做准备。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儿啊!
竞争越激烈,咱们能选的好车越多、价格越便宜,技术越先进。至于增程、插混、纯电谁会笑到最后?答案可能是——谁也笑不到最后,因为未来是"多元化技术路线并存"的时代,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能活得更好!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预算20-25万买新能源车,你会选增程的"无续航焦虑",还是插混的"高效省油",还是纯电的"极致体验"?
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