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纯电车销量榜,Model Y再丢冠军,比亚迪秦PLUS仅排17

最近只要一打开手机看新闻,特别是关于汽车的,总感觉一股凉气扑面而来。

什么“市场寒冬”、“销量腰斩”、“某某品牌告急”,标题一个比一个吓人。

前阵子出来一份所谓的7月份纯电动车销量榜单,更是把这种焦虑气氛烘托到了极点,标题里又是“心酸”,又是“失冠”,又是“塌陷”的,搞得好像整个市场马上就要不行了似的。

很多人看完都一头雾水,这车市到底是怎么了?

7月纯电车销量榜,Model Y再丢冠军,比亚迪秦PLUS仅排17-有驾

是真的卖不动了,还是有人在故意制造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的车一个月能卖好几万辆,跟卖白菜一样,而有些车一个月就卖个几十辆,连给员工发工资都困难。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用咱们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份榜单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真实的故事。

首先,咱们来看看榜单最前面那几个大家最关心的“大明星”。

报道里说特斯拉的Model Y“再次失冠”,听着好像是特斯拉输了,而且输得很惨。

但咱们得把这事儿看明白。

失冠,确实是总销量没拿到第一,可这并不代表Model Y就卖得不好了。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班里考试,总分第一名可能是一个各科都考了90分的学生,而单科状元,比如数学考了满分的,可能总分不是第一。

Model Y就是那个“单科状-元”,在它所属的25万以上这个价位的高端纯电车市场里,它依然是绝对的霸主,是那个让所有对手都睡不着觉的存在。

一个月卖出三万多辆,这成绩放眼全球都是顶尖的。

那总分第一是谁呢?

大概率是比亚迪。

说到比亚迪,那可就不是单打独斗了。

7月纯电车销量榜,Model Y再丢冠军,比亚迪秦PLUS仅排17-有驾

特斯拉像个武功高强的独行侠,而比亚迪则是一个庞大的军团。

你看它旗下有多少“兵”?

王朝系列有秦、汉、唐、宋、元,海洋网又有海鸥、海豚、海豹这些,价格从七八万的代步小车,一直覆盖到三四十万的中高端车型,产品线拉得特别长。

这就好比开了一个巨大的汽车超市,不管你预算多少,想买个什么样的车,总能在他家找到一款合适的。

就拿榜单上说的,光是海鸥、海豚、元UP这三款车,就把5万到25万这个最多人买车的价格区间给牢牢锁住了,三款车加起来的市场份额就快占到了五分之一,这个实力是非常恐怖的。

所以,比亚迪的总销量经常能超过特斯拉,是因为它用一整个“集团军”在作战,这是战略上的不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失冠”就来判定特斯拉的成败。

而且,现在的牌桌上还多了一个搅局者,就是小米SU7。

小米的入场,就像往一口平静的锅里扔了一大块滚烫的火锅底料,整个市场瞬间就沸腾了。

虽然它刚上市,产量爬坡还需要时间,但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用做手机的思路来造车,把智能化、人机交互体验和配置水平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然后定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

这一下子就让所有20多万价位的车都难受了,消费者会拿着小米SU7的标准去要求其他车:“你看人家小米都有这个功能,你为什么没有?”这就逼得所有车企都必须重新思考,现在的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它不光是一个交通工具了,更像一个长了四个轮子的大号智能手机,谁跟不上这个思路,谁就会被消费者抛弃。

看完了山顶上神仙打架,咱们再把目光往下移,看看山腰部分,也就是10万到20万这个价格区间的市场。

7月纯电车销量榜,Model Y再丢冠军,比亚迪秦PLUS仅排17-有驾

如果说山顶是高手对决,那山腰这里简直就是一台无情的“绞肉机”,竞争的残酷程度超乎想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个价位的消费者,可以说是最精明、最挑剔的一群人。

他们手里的预算有限,但要求却一点都不少。

他们既希望车价便宜,又希望配置高;既要求续航里程实实在在,又希望车机系统好玩好用。

他们的每一次购买决策,都是在用自己的血汗钱,为“性价比”这三个字进行最严格的投票。

这里面的故事就更多了。

比如曾经的“国民神车”比亚迪秦PLUS EV,榜单说它跌到了第17名。

很多人不理解,这车不是卖得挺好的吗,怎么突然就不行了?

其实,它不是不行了,而是面临的压力太大了。

一方面,在比亚迪自己家里,就有一个更厉害的兄弟——秦PLUS DM-i,也就是混动版。

混动版能加油能充电,没有续航焦虑,价格还差不多,抢走了很多原本想买纯电版的客户。

另一方面,外面的对手也越来越强。

7月纯电车销量榜,Model Y再丢冠军,比亚迪秦PLUS仅排17-有驾

像广汽的埃安S、吉利的几何A,都在配置和价格上对秦PLUS EV形成了围剿之势。

这就好比一个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军,虽然本事还在,但架不住新来的年轻小伙子们个个都学了新武功,还比你更拼命,压力自然就大了。

这反映出市场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一款车型如果不能持续进化,很快就会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再比如广汽埃安的AION Y和零跑汽车的几款车型,它们的竞争就特别有代表性。

AION Y主打的是“空间”,它用一个紧凑型SUV的尺寸,做出了一个接近MPV的内部空间,特别受年轻家庭的欢迎,被称为“空间魔术师”。

而零跑呢?

它的打法更直接,就是“掀桌子”。

它把很多在其他品牌那里需要花大价钱选装的高级配置,比如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舒适性座椅等等,直接给你变成全系标配,但价格却卖得比对手还低。

这就让消费者觉得占了天大的便宜。

这两家的竞争,已经不只是车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考验谁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强,谁的商业模式更有效率。

最后,我们来看看榜单的后半部分,那些一个月卖几百辆甚至几十辆的车型。

这部分看着最让人感慨,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可能都是一个品牌转型的阵痛,或是一个产品时代的落幕。

这里面有几类情况。

7月纯电车销量榜,Model Y再丢冠军,比亚迪秦PLUS仅排17-有驾

一类是曾经的“网红”过气了。

比如最早那批微型电动车,像宝骏的KiWi EV、东风的风光MINIEV。

它们当年乘着政策的东风,凭借极低的价格,确实解决了很多人的代步需求。

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要求也高了。

大家发现,多花一两万块钱,就能买到五菱缤果、吉利熊猫mini这样既有快充功能、内饰设计也更精致的小车,那为什么还要买那些老款的“电动老头乐”呢?

所以,老款车型逐渐被市场淘汰,这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进步的体现。

最值得深思的,还是那些传统合资品牌的集体溃败。

比如大众的ID.系列,本田的e:NS1,丰田的bZ4X,这些车在榜单上的排名都非常靠后。

按理说,这些都是世界级的大厂,技术实力雄厚,造车的底子不差,为什么一到电动车时代就玩不转了呢?

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没有跟上。

它们还在用造燃油车的逻辑去造电动车,觉得把发动机换成电机电池,车子能开、安全可靠就万事大吉了。

但它们没搞懂,中国消费者现在买电动车,买的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智能移动空间”。

车机系统流不流畅、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像玩手机一样玩车机,这些“软实力”变得和驾驶感受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大众的ID.系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车本身开起来还不错,但那个车机系统,反应慢、逻辑乱,用过的人都叫苦不迭。

这就好比在智能手机时代,你还在卖一个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诺基亚,就算质量再好,也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这种对用户需求理解上的巨大偏差,才是它们失败的根源。

整个市场并没有真的“心酸”和“塌陷”,它只是在用最残酷也最公平的方式,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新陈代谢,把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参与者清理出去,从而让整个行业变得更健康、更有活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