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上市,股权梳理,出口成绩升温

说到奇瑞上市,咱先一起琢磨琢磨,这事儿为啥拖了二十一年才等到“老板娘”点头,官宣算板上钉钉的了。

别看现在奇瑞风光,年销四千八百亿,出口五十四万辆,听着挺唬人,但一翻旧账,全是坎坷路。

到底是哪个环节掉了链子,谁搅了这盘棋?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背后这些“混改、股权、出口”听着像一锅乱炖,实际上藏了不少玄机。

咱们不妨先挖挖这奇瑞“孵蛋”故事,看看哪些坑是自己跳的,哪些拦路虎到现在还在冒头。

总算,这回上市的书落了地,奇瑞能不能真的破局,还是“狼来了”?

说到奇瑞造车,最早的那阵子可没那么体面。

你要查一查2004年的新闻头条,那会儿“上汽奇瑞”还属于一种奇怪的组合,别的车企要么自己造自己卖,奇瑞一开始连资质都落不下,得求上汽盖章。

奇瑞上市,股权梳理,出口成绩升温-有驾

什么叫背靠大树好乘凉?其实就是得“上汽爸爸”赏饭吃。

不过等这棵小树发芽长粗了,上汽就眼红了,想着多分点大蛋糕。

股份比例几番拉扯,直接让上市的路卡壳。

这事老实说影响到今天都没断,奇瑞一直“拆不清”,谁控股都像谜。

这就是典型的股权结构尾大难掉,谁都想当家,结果家里谁说了算,从来没个定论。

奇瑞上市,股权梳理,出口成绩升温-有驾

这第一关,失败没啥冤的,股权结构乱如麻球,上市条件自然也乱成团。

股权结构说到底像一道选择题,谁主谁次,投资人要一清二楚,没法糊弄过去。

到了2007年,奇瑞也有点“自信过了头”。

QQ车型短暂火爆,就像微博某条爆款,一下子让团队飘起来,恨不得趁热打铁,上天遁地可劲蹦。

于是乎,“瑞麟、威麟”一口气搞了一堆,思路堪比内娱爆款,想多线布局,多品牌收割市场。

结果没料到全球经济一转风,美国金融危机像一阵冷风,把投资人全给冻跑了。

奇瑞自个儿也认了,这叫贪心不足,想一口吃成胖子,哪有这便宜事。

产品多了不一定好卖,反而把自己玩迷糊了,什么品牌稀释,定位混乱,听着匪夷所思,但当时还真是“押错了宝”。

上市自然又成空,资本看不懂你那一桌花样,没有确定性不敢押宝,这就是碰壁第二章。

时间甭管怎么跑,到了2016年,奇瑞又想抄条“新路”,这次是套壳上市。

奇瑞上市,股权梳理,出口成绩升温-有驾

找的是个做门窗的“海螺型材”,你要说汽车和窗户本是同源,这梗挺冷,投资人都乐了。

证监会分分钟就拦着,不给你玩这种“借壳生蛋”的把戏。

混改口号喊了,但那年奇瑞自己的新能源,只有“小蚂蚁”勉强有气色,但年销量不过一万台,离资本市场的下限都差远了。

那会儿新能源还是新鲜词儿,人家都在喊创新,奇瑞却只能拿微型电动车凑数。

上市计划再被刷掉,从这也能看出,资本市场挑车企,眼睛比挑对象还毒。

谁家能“露脸”,不是光有情怀,得有数据、规模、故事和模式才行。

没上市的那几年,奇瑞其实也没闲着。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出口数据全国第一,但国内市场份额一直被比亚迪、吉利压着,造型、营销都不是那种“鲜亮”代表。

老练一些的投资人都爱问一句,“奇瑞凭啥能起飞?”

答案其实不复杂,这车厂有两个引擎——出口强,混改股权搞得差不多明白了。

现在奇瑞三头马车,安徽国资撑着本地盘,员工和高管控着决策权,还有民企股东分蛋糕。

36.34%安徽国资一板斧砸下去,好像气场很足,但实际上,剩下46%的民企加18%的管理层结合拳头,也不是吃素的。

尹同跃作为董事长,通过一套“控股平台”串联员工和管理层,话语权据说也不比国资弱。

这架构设计听着就有点门道,谁都不敢下死手,大家都能分一杯羹,这才符合资本市场“风险对冲”的期望。

几方博弈,你死我活的戏少了,合作共赢的可能多了,上市才算拍板。

复盘奇瑞这些年的路数,老实说,绝大部分的坑是自己填的。

早年国企模式吃惯了政策红利,一遇到市场风浪就慌了阵脚。

官本位的思维,反应慢半拍,要风采没风采。

品牌多点布局,表面上很酷,但内功没练到家,结果玩成“王婆卖瓜”,没砸出实锤。

改了混改,民企的灵活和高管的专业度又慢慢补进来,大家分蛋糕,也给市场信心。

奇瑞的出口策略像开了挂,每个月十万辆的成绩单,还是让同行瞪大了眼。

跟比亚迪、吉利拼国内市场,确实算不上占优,可是出口能卷到全球前十,这就是自己的一把利刃。

有时候想想,中国这些车企,谁都奔着全球化,谁都想挣外国佬的钱,但真能卷出来的,除了比亚迪就是奇瑞了。

奇瑞上市,股权梳理,出口成绩升温-有驾

每次看到海外版奇瑞车,Logo还是那个样,但配置和售价,主打一个“割韭菜割到非洲”。

出海能卷是好事,品牌稳住才算根本。

现在上市成功,看似板上钉钉,实际就像刚爬上牌桌,后面的是血拼。

就拿“新势力造车”那帮来说,人家会讲故事、会包装,就算没赚钱,市值飙得飞起。

而奇瑞这种,走的是老路,经营稳,但市场定价上是天壤之别。

有时候你会发现,资本市场买的根本不是营收、利润,而是一种“未来的梦”。

小鹏、蔚来、理想这些,亏得跟玩命一样,但市值却能把奇瑞甩开两条街。

这种事儿要不是眼见为实,谁敢信?

港股这回奇瑞IPO,传说是今年最大汽车新股项目。

能不能把市值往比亚迪那边靠,没人敢打包票。

但毕竟二十一年才爬到这一步,奇瑞已经算赢了很大一局。

出口以外,股东架构比头几年清晰多了,员工和核心管理层绑定,有点像“利益捆绑体”,大家都有盼头。

你要问市场会怎么定价,这真不是命题作文,是一场心理战。

数据体面,故事也有,剩下的看市场热钱和资本故事谁说了算。

其实说白了,奇瑞这路,既有历史包袱,也有时代机遇。

股权梳理清楚,出口干起来,资本才敢押注。

过去的折腾是必经之路,现在的混改是破局关键。

上市不是终点,接下来还得面对国外车企、本土新势力、还有一群资本大佬的追捧和刁难。

人有时就是这样,好不容易上了牌桌,才发现牌局才没结束。

前路难说,至少奇瑞给那些被卡着脖子的老牌企业上了一课:不折腾捋不顺,摔几跤才是成长。

总的来说,奇瑞这回能上市,一方面是赶上风口,出口数字漂亮,另一方面是把自己多年的狗血剧“拆了重组”,资本那张脸才好看。

但能不能再书写辉煌,还是得看后面的打法。

毕竟炒市值不是一锤子买卖,故事要更新,模式要翻新,每一步都得走稳。

市场热度下来了,奇瑞要是真的做成全球车企前十,不仅得靠销量,更要靠品牌和创新把路走宽。

牌桌上不会给你太多试错机会,谁能笑到最后,是下一轮的悬念。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是咋看奇瑞这场漫长上市大戏的?

你更关注出口成绩,还是混改博弈,或者市值能不能跟比亚迪掰手腕?

讲讲给我听听呗——你觉得这盘棋还有啥大变数?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