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看了下最新的行业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汽车产量大概是2700万辆,销量大约是2530万辆。这个差不多意味着,库存水平挺高,像个大水盆子,满得快溢出来。但奇怪的是,一线销售还是挺忙。好像真得承认,除了经济周期波动,车市促进剂还是挺多的。
我坐在办公室里,好像闻到了新车油漆的味道。门外那个修理工跟我说:这次的B37引擎,成本调低了点儿,但性能还得看调校。嗯,供应链的事情我比较懂一点点。引擎零件像拼积木,有的零件用的是国产,有的是进口,一个重要零部件可能得经过几百次测试验证,才敢用在量产车上。
我意识到,去年我跟供应商的合作真的差点掉链子。去年年底,供应商说:这个料可能要延期,要多等个两周。我其实心里一咯噔,毕竟交付周期一延长,装配线就得排队排得更长。供应链,就像大海上的帆船,风一变就得灵活应对,不能死板。
对比一下,去年某品牌的自主品牌车和合资的一款同价车,后者的底盘调校明显更扎实。虽然看起来配置差不多,但开起来的感觉就是不同。合资车的悬挂略软,过弯更稳;国产车的悬挂偏硬,路感更直接。这反应了研发对于调校调的差异,也反映了供应链的不同供应商心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想,供应链的博弈其实很微妙。大企业会和供应商谈议价,但很少真把合作做好。你知道,那些所谓的战略合作很多其实只是表面功夫。去年我听某供应商吐槽,订单虽多,付款总是拖,要不是看在关系上,早就甩手了。
我提醒自己,不能只关注短期利益,合作才是长远之计。我们公司平时给供应商算过,单个订单的利润可能只有一两百块,但总量大,积起来也不少。大概一辆车的零部件采购成本占了总额的三成左右,能压缩点成本,就能多赚点。
这里我得澄清一下一开始的说法,去年供应链的压力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早有库存准备。其实这不难理解,汽车行业的备货周期一般是六个月左右,倒推下来,很多零部件都提前到仓库,天冷的时候提前交付,免得临时供货来不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曾经的供应商交货时间记录其实挺有趣的。一个供应商交货周期,从订单确认到交付平均在15天左右,极少超出20天(估算/样本少),但这都得在供应链稳定的前提下。其实大公司能实现按期交付,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辅助供应商的机制——提前备料,平衡需求。
有没有想过,现代汽车供应链其实跟超市的货架很像?货架上的商品,不能太空,也不能堆满,要刚刚好。供应商也是一样:我们能不能提前点交?这批料够不够用?这些小问题,看似琐碎,却关系到生产节奏的流畅。
我还注意到一个趋势,那就是很多车厂开始鼓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像预判零部件供应链风险的一些算法,比人类的经验还快两倍。可是你会不会觉得,这就像是用天气预报取代了老农的经验?
讲到这,我突然想到,2020年大部分供应商都在拼命加班,储备原材料。之后,需求骤降之后,又不得不裁员减产。这一年让我对供应链的韧性挺有感觸。
我还在想,一个车企能不能做到供应链的柔性?用一些弹性合同,允许临时变更订单量,像个弹簧一样。这也是我觉得公司未来得走的路:不要死盯着合同,要留点空间。
有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上次去展厅,有台车展示,展厅里的销售员说:这款车,我最喜欢的就是它的座椅调节,调起来特别顺滑。当时我心想,座椅的手感,其实就像我们调温度一样,舒适度直观。
我有个小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供应链问题,都归根于信息不对称?供应商不知道车厂的详细需求,车厂也不总是能准确反映零部件的细节。这样一来,问题就像是在迷宫里找出口,总得摸索半天。
说到这里,不免觉得,订单确认、交货验收这些琐碎的环节,其实都是保证车安全吗、品质达标的关键点。一辆车的下线,几乎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
我自己有时候还会想,未来的汽车会不会变得像智能家居一样,所有零件都能自己检测自我修复?可想不到,光是想象那些自动调节的座椅,到底背后隐藏了多少传感器和算法。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难不成,未来汽车的智慧,真的会让供应链变得更松散、效率更高?还是另有隐情?
这个问题留给你,你怎么看?车里的每个螺丝,每次拧紧都像在跟工匠对话。一颗小螺钉,可能决定一辆车的安全。或者,谁会想到一粒螺丝,能左右一个产业链的节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