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公交落地花溪大学城:单程仅5公里,载客量仅6人

贵州首条无人驾驶公交线——“无人驾驶花溪大学城专线”于2025年5月4日正式投入运营。这条线路单向全程5公里,连接贵阳市域环城快铁花溪大学城站与贵州理工学院,途经多所高校及居民区,日均单程发车10趟,单次通勤时间约15至20分钟。其核心目标在于探索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城市短途接驳场景中的可行性。

无人公交落地花溪大学城:单程仅5公里,载客量仅6人-有驾

此次投用的无人驾驶巴士由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核载6人,配备激光雷达、摄像头及超声波雷达等多类传感器,可实现3至10公里范围内的无人接驳服务。车辆取消了传统驾驶舱设计,无方向盘、油门踏板,仅通过AI算法与传感器数据融合完成路径规划与障碍物避让。 现场技术人员表示,此类配置能精准识别红绿灯、礼让行人,并应对复杂路况的动态变化。

无人公交落地花溪大学城:单程仅5公里,载客量仅6人-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车辆具备高度自动化能力,运营方仍采用“人机协同”模式,在车内安排安全员实时监控系统运行。若遇突发状况,安全员可手动接管车辆。这一设计既是对现有技术局限的妥协,也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必要措施。

线路初期采取分阶段运营策略:5月4日至31日为免费体验期,乘客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洋芋巴士”或扫描站牌二维码预约;6月起进入示范运营阶段,票价定为5元/次(原价10元)。此举既降低了公众接触新技术的门槛,也为后续市场化运营积累数据。

无人公交落地花溪大学城:单程仅5公里,载客量仅6人-有驾

从实际预约情况来看,首批体验名额迅速告罄,反映出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关注。然而,部分市民在社交平台提出质疑:“单程仅5公里,载客量仅6人,如何满足大学城数万师生的通勤需求?” 这一问题直指当前无人驾驶公交的局限性——低速、小容量与固定路线,难以替代传统公交体系。

花溪大学城作为试点区域,其道路环境相对封闭、车流密度较低,为自动驾驶测试提供了理想条件。然而,技术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适应开放道路的复杂性。例如,暴雨天气下传感器的可靠性、高峰时段的拥堵应对能力、以及与其他交通工具的协同效率,这些问题的答案仍需长期观察。

无人公交落地花溪大学城:单程仅5公里,载客量仅6人-有驾

此外,成本控制亦是关键。据行业数据,L4级自动驾驶车辆的硬件与算法维护费用高昂,若完全依赖政府补贴或企业投入,可持续性存疑。“无人驾驶公交的推广,必须解决经济性与实用性的平衡。” 一位交通规划专家指出。

尽管面临挑战,花溪大学城专线的示范意义不可忽视。其一,该线路为高校师生及周边居民提供了新的出行选择,尤其在连接高铁站点与高校区域的“最后一公里”场景中展现价值;其二,运营过程中积累的路况数据、乘客反馈及安全记录,可为后续技术迭代提供参考。

无人公交落地花溪大学城:单程仅5公里,载客量仅6人-有驾

有分析认为,短期内无人驾驶公交更适合作为补充性工具,应用于园区、景区等特定场景。若要实现城市级规模化应用,需突破技术、政策与基础设施的多重壁垒。 比如,建立统一的自动驾驶法规体系、完善高精度地图覆盖、优化车路协同系统等。

技术仍在进化。适应复杂路况,提升载客量,优化运营效率——这些课题,都需要时间解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