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舱突然冒烟,明火从行李架缝隙窜出,乘客惊叫,机组紧急扑救——这不是灾难片镜头,而是10月18日国航CA139航班的真实瞬间。这趟从杭州飞往仁川的航班,因一名旅客的手提行李中锂电池自燃,被迫备降上海。万幸火情被迅速控制,无人受伤。但这场虚惊背后,暴露出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漏洞:国际航线上的锂电池监管,正沦为安全标准的“法外之地”。
中国民航局自2025年6月起严禁无“3C”认证的充电宝登上境内航班,这项举措显著提升了国内航线的安全底线。然而,该规定明确排除国际与地区航线。这意味着,同一块来路不明、标识模糊的充电宝,可以在国内航班被果断拦截,却能顺利通过安检,登上飞往韩国、日本甚至更远目的地的客机。安全标准在国内与国际航线之间被硬生生割裂,形成一道危险的“监管鸿沟”。
这道鸿沟并非中国独有。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虽有通用规则:锂电池必须随身携带、禁止托运,额定能量超过100瓦时需航空公司批准,备用电池须防短路等。但这些规则高度依赖旅客自觉与机组应急能力,缺乏统一的强制性产品认证体系。中国推行的3C认证,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少有的、将产品准入与航空安全直接挂钩的实践。遗憾的是,这种更进一步的保护,仅止步于国门之内。
反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数据显示,近十年锂电池引发的航空事件激增近四倍,平均每周发生两起。美西南航空已率先行动,计划自2026年起对可拆卸锂电池实施更严管控。而欧盟虽在推进航班碳排放标签,却未将锂电池安全纳入统一监管议程。全球范围内,除IATA于2025年10月启动“锂电安心飞”宣传倡议外,尚无国家或组织推动建立强制性的国际锂电池航空安全认证体系。规则的碎片化,让风险在全球航线上持续游走。
安全不应有国界。当一架飞机升空,所有乘客的生命都系于同一套应急系统。允许一块未经认证的电池登上国际航班,等于将整个机舱置于不确定的风险之中。中国已用3C认证证明了前端管控的有效性,下一步,应主动将这一经验推向国际舞台,联合IATA等组织,倡导建立全球统一的锂电池航空安全认证标准。唯有让安全规则“全球通行”,才能真正杜绝下一次行李架起火的侥幸。
航空安全的底线,不该由旅客背包里的电池决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