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试驾时突然感觉一件事——中国品牌在高端新能源SUV上的布局,真有点百花齐放的味道。
我记得刚开始关注这个市场,大概五年前,对于几个品牌的定义还停留在性价比高或技术创新。但领克900和理想L9这些车型给我感觉不一样了。尤其是那次去4S店,看着一推年轻人围着领克900转:这个车平时用最在意的,还是动力和智能吧?售货员笑:动力够用,配置也丰富呀,别说骑电摩的年轻人,就是我们一些换车的,都说用得顺手。 这场景其实挺触动我——原本只是试车意愿,变成了某种心里认可。
平台估算,领克900的动力最大的版本,650kW,百公里4.6秒,样本(估算)少实际体验过的,感觉是真的快,追尾怎么也得看清楚。理想L9,增程搭配,330kW,慢点,但续航确实比纯电车有后盾。在某个段落,我们倾向于用生活比喻:领克900像个运动员,跑得快,配置也丰富;理想L9则更像长跑选手,耐用,能跑更远。你说难道增程只能这样?其实我也在反复思索,也许这就是不同的侧重。
圈里有人问我:这两款差异是不是突然拉开?我也不是特别这么觉得。自从知道领克900采用SPA Evo架构,想象它像快跑的跑车,底盘和支撑都经过重新调校;理想L9有个勤快的搬运工主题,加了增程,不只跑得快,还能跑得远。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车身尺寸:领克900长达5240mm,轴距3160mm,那空间,老实说在同级别里的体验不错。空间的布局,很大一部分还是供应链调配的成果:设计师想的是最大化利用,但研发里宽度和纵深的平衡,真的是摇摆之间的抉择。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量产中,电池的成本、供应都变得更复杂,怎么保证既有‘电池包容量’又能控制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觉得,像领克900的电池架构,其实像拼装乐高,模块化思想很明显,研发团队把车身结构和电池布局整合得紧凑,减少了系统摩擦。在生活中举个例子,就像你拼积木一样,拼得越紧凑,空间利用率越高。这一切是不是也受制于供应链的局限?我猜,也许制造方还没有找到理想的供应链调节器。
突然想起有个修理工跟我说:现在的电池,很多都是模块化组合的,遇到问题就像拼拼图。——这让我觉得,汽车的技术实质上跟生活中的拼图差别不大。反而在技术层面,可能更像是拼拼图的方法。技术这么拼,不出现拼错的可能性也低不了。哎,技术不只是拼图那么简单,其实我在思考:到底这拼图风格,是不是把车变成了乐高呢?(这段我其实没想过,就是一种猜测,标注一下不确定)
要不,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汽车,更多像设计拼贴或拼插出来的?毕竟,抛开技术细节,换个角度看,车的模样、配置、动力,都是用不同块拼在一起的。
我还记得曾经一个销售说:年轻人,追求的不止是车,更是那份酷。确实如此——年轻用户的需求变化很快。比起十年前,他们更喜欢玩法多样,智能前沿。领克900那块大屏,30英寸的设计,像一个电影屏,用起来真爽(估计过度沉迷的风险也增加了点)。理想L9的多屏拼接,其实就是多人共享的那种感觉:你看我这边,我看那边,似乎更方便,减少了争夺时间。
谈到这,我又想起一件趣事:一次朋友试驾完回来,说:这车不光速度快,里头的座椅还真有点像豪华沙发。我笑:这是睡觉的?他摇头:就是坐着,舒服得我差点想一直坐到晚上。这让我意识到,硬指标固然重要,但更别忽略躺着玩车的体验。
市场方面,领克900卖到33万,预售24小时,订单突破一万四千多,算是挺爆的。理想L9价格略高,接近41万左右,但那个品牌影响力,也不是盖的。有人会说:哎,差价那么大,是不是有点悬?品牌的知名度让我觉得也是一种心理门槛,就像买个奢侈品一样,价格有时候不只是用值,更是象征。
这时,我又在想:如果让我选,我会怎么调配自己的需求——动力?续航?配置?还是品牌?每个人的问题都不同。难题还是那一句:你觉得这些车,真能打破传统豪华的定义吗?我估计答案还挺复杂。
其实我自己也在琢磨,未来的车,是不是会像智能助手那么贴身?我试想屏幕边缘多出一个小助手,不是语音那种,是在你面前的实体显示。你会不会觉得,汽车逐渐像个移动的生活场景,而不是一辆单纯代步的交通工具?
这样一想,蛮期待未来的变化。可到底哪一部分会真正普及到大众,或者说,谁又比谁更快站在了未来的门槛上?这是个越来越难以一刀切的问题。
最后我还是想问一句——你在车里最在意的那个细节,是杯架的深度?还是座椅的包裹感?或者,那个自动渐亮的灯光,是不是分分钟就能影响你的情绪?这点细节,或许才是潜在的赢家。反正我每天至少会注意到车那个淡蓝色的迎宾灯。
这段,暂时先到这儿,剩下的,就留给你自己去感受那个在车里的瞬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