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吗那些零首付”就能提走一辆崭新新能源车的日子,仿佛天上掉下的馅饼。销售顾问口中的免息、低月供,让拥有未来的座驾变得触手可及。
但这场看似免费的盛宴,账单正在派送的路上。曾经让人心动的金融方案,如今正变成一个沉重的枷锁。
真相远比想象中残酷。
一些造车新势力与其说在卖车,不如说是在“烧钱续命”。每卖出一台车,账面上可能就多出十万元的亏损。更惊人的是,有的企业负债率已经冲破了200%的警戒线。
这背后是一场由资本驱动的豪赌。过去几年,数千亿美元热钱涌入这个赛道,赌的是一个遥远的未来。然而,盈利的曙光至今仍未照进大多数企业的现实。
更要命的是牌桌上的玩家太多,而车位却不够了。全国规划的产能早已远超实际的年销量,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生产线可能都在空转。为了清库存,降价成了唯一的选择,一场“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流血竞争由此展开。
为了把车塞到消费者手里,金融游戏被玩到了极致。
0首付0利息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背后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数字魔术。一些方案通过所谓的“高息高返”模式操作——你以为占了便宜,实际上背负的融资成本可能高得吓人,只是车企承诺在未来返还一部分利息,但这承诺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金融工具本该是润滑剂,如今却成了风险的放大器。甚至有经销商为了完成任务,铤而走险,将还没卖出去的新车抵押给银行套取资金。这导致一些消费者付了钱、提了车,却发现自己永远也拿不到那张关键的车辆合格证。
你买的可能是一辆永远无法真正属于你的“烂尾车”。
当第一个多米诺骨牌倒下,没人能幸免。
车企一旦撑不住就是裁员、停产。供应商的货款会变成白条,金融机构的坏账会激增。
而这一切最终的买单者,往往是那些最无辜的普通车主。
想象一下你刚买的车,厂家就倒闭了。售后服务没了,系统软件不再更新,你的“智能座驾”一夜之间变成一块无法升级、维修无门的“高科技废铁”。更扎心的是,因为残酷的价格战,它的二手价值早已一落千丈,而你的月供,却一分都不会少。
卖掉血本无归留着?每个月的车贷都像一把钝刀,反复拉扯着你的神经。
风暴过后什么才是真正的“避风港”?
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没有错,但这个行业必须经历一场痛苦的“挤水分”过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在掏钱之前,需要多一份清醒。
擦亮眼睛选择那些财务状况稳健、技术根基扎实的企业。别被花哨的金融方案迷了眼,记住,车终究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赌的。
喧嚣总会散去一台车最终的价值,不在于金融方案有多炫酷,而在于它能否带你安稳地去往下一个目的地。
(参考信息来源:《丧钟已敲响,新能源汽车金融泡沫已到崩的前夜?》自媒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