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七连涨不是终点,上汽“转型范本”背后的三重真相

销量七连涨不是终点,上汽“转型范本”背后的三重真相

01 只看销量,没用。七连涨?我们编辑部看多了这种自嗨数据。数值是容易冲的,关键是“怎么涨的”。上汽集团这一波,从别人的“走量狂魔”变成“技术派高端玩家”,这才是我觉得值得聊的地方。

销量七连涨不是终点,上汽“转型范本”背后的三重真相-有驾

上个月,一个修理厂的老哥和我说,欧洲的老外现在天天盯着国内的新车动态。他说,MG在欧洲销量已经做到了第二名。开出去,不是以前那种“价格屠夫”的标签了。更多老外就是为了体会“中国智造”的科技感。上汽让他们都觉得,这车不再是“低价捡便宜”的代名词了。

咱再回头看7月的产销。33.8万辆。同比涨34.2%。这种体量,还能拉出这么高的百分点,不是靠补贴上来的“虚胖”。新能源的增速厉害。上汽1-7月新能源卖出76.4万辆。同比增长43.5%。你说大象能跳舞?它确实跳了。这事放五年前,我自己都不信。

上汽自主品牌这一块,销量突破151.8万辆,占比拉到63.5%。这不是面子数字,是里子厚度变实了。以往合资、出口、低价、内卷。现在是自己主推的车型跑出来撑门面。而且,上汽把产品卖到全球170多个国家。最猛的是,欧洲有个“三十万辆”的大盘,美国、中东、澳洲、东盟、南亚这些全是“五万辆”级别以上的重镇,累计卖出600多万辆。咋说呢,中国车的脸面,真得靠这些企业出海去支撑了。

销量七连涨不是终点,上汽“转型范本”背后的三重真相-有驾

02 很多人老觉得权重国企就只会“慢半拍”。我以前也有这种偏见,打死不信上汽能搞定自己的体系创新。结果人家今年玩了个大的。2025年1月,内部架构直接改版,把上汽乘用车和上汽国际什么全都砍成“大乘用车”板块。人事动刀子,研发和销售全并线。再来就是外部联手:2月跟华为签约,4月找OPPO加码。Momenta、大疆、地平线,全是智驾圈的顶流团队,也都喊到一块造车了。

打个比方,这就是把本来各自玩的小土豆全搅成大杂烩,炒一锅“高科技爆炒”,谁也别想单独吃独食。这个策略,我不得不说,确实让产业链的壁垒一下子低了很多。

再有一点,海外市场。人家不是靠海运走量那套模式。人家步步深耕。按“Global战略”,把全球分成不同区块,贴着本地需求拆分产品,搞自己的人在那里运营,根都扎下去了。和那种“出口一堆,卖不掉一大半”的操作,完全是两种玩法。

销量七连涨不是终点,上汽“转型范本”背后的三重真相-有驾

03 说到这里,有人要喷了。你上汽不是国字号吗?你就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表”,自己能有啥创新?但我实话说,上汽真不是靠“政策奶妈”活到今天的。

有个朋友问为啥现在欧洲能接受中国品牌。我给他的答案是:技术自研靠得住,尤其是三电系统自己做主。比如智己L6能在欧洲溢价卖出,绝对不是因为广告吹得响,而是产品本身真打入主流阵营了。再比如,奥迪A5L Sportback挂华为智驾系统上线,这种“新老合体”,国外合资都没法做得这么利落。说白了,上汽用自己的能力在“技术奇点爆发”的前夜站上了门槛。

不止这些。上汽现在的纯属自主混动、固态电池,产品线跨度大到我有时候都记不全。10万、100万的车全包,纯电、增程、燃油混着玩。AUDI E5 Sportback也成了合资里头“技术反哺”的经典案例。简单讲,上汽车圈的“猎豹”,出击比传统“象慢”好多了。

销量七连涨不是终点,上汽“转型范本”背后的三重真相-有驾

04 认真琢磨,咱们守着的不是“守旧酒坛”这点破事儿。每年新技术,像下饺子一样砸下来。你不折腾,就得等着被市场“喂一嘴土”。上汽能活成现在这样,说到底是赶上了国家侧重新能源汽车的红利期。但你要是只会躺平吃红利,咋可能在欧洲卖成这样?

GB 9743-2024里写着,汽车产业肩负的是国家产业安全和全球竞争的双重任务。我理解上汽转型,就是用自己的能力,把“政策蛋糕”变成市场蛋糕。

也许你觉得这有点大而空。我说个务实点的。合资品牌现在还在“燃油-电动”中犹豫,上汽早就自己推三电了。新凌渡L、新朗逸Pro、AUDI E5 Sportback,别克“至境”,都是上半年才冒出来的家伙。不怕你难记,就怕你抢不到。

销量七连涨不是终点,上汽“转型范本”背后的三重真相-有驾

05 最后多嘴一句。别动不动拿“体量大好转身”当借口。十年前上汽被喷惯了,如今人家能跟BBA硬钢,靠的不是讲故事。而是把改革做进体系里,把技术做进产品里,把竞争做成习惯。七连涨,背后是十年厚积。一句话,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上汽是真让我看服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