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后驱车操控性更好?其实前驱在日常更安全
上周末去修理厂换机油,碰到老李正蹲在一台老款面包车底下拧螺丝。他抬头冲我笑,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总觉得后驱才是高级货。”我想了想,这话还真有点意思。广告里“无后驱不豪华”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五菱、皮卡、甚至那种跑乡镇的旧面包,不也都是后驱么?所以嘛,牌子和结构不是一个事儿。
如果只是两驱,在普通人手里开,大多数情况前驱比后驱要省心——尤其是在雨雪天或者高速巡航的时候。师傅说过一句土话:“前轮拉着走,比推着稳当。”120码巡航,或者城郊弯道,你会感觉方向盘轻轻带着你走,而不是屁股先甩出去。这也是为啥北方冬天冰雪路,多数家用轿车还是选前驱的原因之一。
还有个现实问题——造价和养护成本。销售小张曾经给我算过账:发动机横置、少了传动轴、不用额外布置复杂的中间支撑,这些都能让价格压下来一点点。而且维修的时候,拆装方便不少。我邻居的小SUV换离合器,用了一上午;隔壁修一台老款后驱轿车,从早干到下午三点多,还得吊变速箱出来才能够到部件。人工费就差出几百块钱呢。
空间利用率也是个被忽略的优点。有次帮朋友搬家,他那辆前驱掀背,把座椅放倒之后平整得跟床似的,中间地板没凸起,我们直接塞进去了一个书柜板子。如果是有传动轴鼓包的车型,那板子肯定卡住,要么就只能斜放浪费空间了。而且发动机横着摆,还能挤出一些腿部位置,对高个子驾驶员挺友好,我自己1米83坐进去膝盖都不顶中控台边缘,这是实打实体验出来的差别。
油耗方面也有细微优势。这事儿之前群友阿浩测过,同样排量同样路况,他家的前驱每百公里比他哥那辆同级别后驱少半升左右。当然这差距看似不大,但一年两万公里下来,也是一笔钱,而且市区堵车时这种优势会更明显,因为动力路径短、机械损失小一点,就像水管越短水流阻力越低一样道理,不过这是师傅形容法,不完全严谨哈。
当然啦,凡事都有另一面——比如操控灵活度这块儿,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重心靠前容易出现转向不足,高速激烈驾驶时没那么爽快。但对新手这反而是安全垫,因为不足转向一般不会突然失控甩尾,只要松油门就能救回来,比起突然屁股滑出去可好应付多了。我记得驾校教练还特意提过这个,说“新司机怕的是尾巴乱跑”。
加速性能受限也是事实。一脚地板油下去,如果动力太猛,会听见“吱吱”打滑声,这是因为急加速时重心往后一挪,压在前轮上的重量减轻,它抓地力下降,自然发挥不了全部马力。所以很多大马力机器都会配合四驅或後驅来释放性能,否则白白浪费输出,就像农田里的拖拉机空转一样使不上劲儿。不过对于2.0-2.5升自然吸气以下排量这限制感并不明显,大部分家用场景够用了就是够用了,不必纠结数字游戏。
还有一个冷门缺陷,是左右半轴长短不同带来的扭矩分配偏差。在极端大功率输出时,一侧可能先打滑。不过现在很多厂商通过等长半轴设计或电子限滑来缓解,我去年试驾某品牌热掀车型的时候,就特意问工程师,他们笑说,“早年确实麻烦,现在基本解决八九成”。但毕竟技术方案各异,也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爬坡能力,其实分场景。在干燥山路上,同等条件下后駆确實把动力利用率高一些。但到了冰雪坡道上情况反转,我去年春节回东北探亲,看见村口有人开皮卡(後驅)硬生生原地空轉爬不上去,而旁边一辆小型轿車(前駆)慢悠悠溜过去。这就是附着条件变化后的区别,所以南方山区和北方冰雪地区选择思路完全不同。
写到这里想起隔壁王叔,他年轻时候喜欢折腾改装,把自己那台老款紧凑型改成後駆,为的是飘移玩耍,可后来孩子出生接送上下学,每逢雨天老婆抱怨“不如以前那个破二手小轿稳”,最后又换回了一辆普通自动挡的小排量前駆。从激情回归日常,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