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绿色出行工具,共享单车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市民黄女士近期因车辆故障遭遇事故后,却陷入了责任认定与维权的困境。这起个案凸显了共享单车“隐性故障”这一行业安全盲区。
事故回放:
制动突然失灵 认定遇到波折
8月5日9时10分,黄女士在河西区解锁一辆哈啰共享单车。骑行约2分钟后,行至解放南路与湘江道交口遇红灯,她猛捏车闸却毫无反应,失控的单车瞬间冲出,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宝马轿车,导致她身体多处擦伤,宝马车身也被刮损。
接警后,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河西交警支队解放南路大队民警到场勘查,并当场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这份认定书清晰写明事故原因为“单车制动失灵”。民警现场提醒黄女士留存证据,她当即掏出手机,拍摄下刹车完全失效的视频。
尽管事故原因认定清晰,且黄女士提供了直观的制动失灵视频,她的后续维权过程却遇到阻碍。事故当天及之后几日,她多次通过哈啰App和客服电话提交事故认定书等相关材料并反映情况,哈啰客服却告知她“总部不认可交管出具的事故认定书内容”。这一回应让黄女士感到无奈与困惑。
事件进展:
启动保险赔付程序
记者在黄女士处看到了事故认定书及现场视频。这份由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河西交警支队解放南路大队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清晰写明,事故发生于2025年8月5日,黄女士驾驶共享单车由西向东行驶时,遇车辆时制动失灵。同时,黄女士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即使用力捏紧左把手车闸,车辆前轮依然能轻松被向前推动。黄女士表示,这段视频验证了事发时制动失灵的事实。
记者就此事联系了哈啰单车运营方,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为用户投保,将启动保险理赔程序,并强调双方目前已就处理方案达成一致,因此公司不打算对此事作公开回应。不过,对于记者提出的具体疑问,工作人员仍进行了说明:单车在每日车辆入库后和次日出库前,都会安排专人逐车检查维修,确认无故障后再投放市场,涉事车辆在事故发生前后均有正常骑行记录,且在此期间无人报修。工作人员同时解释称,公司需要对此事件进行内部调查,并需联系属地交通管理部门核实相关情况,因此整个处理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并非有意拖延或回避问题。此前与黄女士沟通的客服人员为新入职员工,对相关工作流程不熟悉,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产生了误解。
记者调查1:
上传证据有点烦 顾客报修有惰性
黄女士的遭遇凸显了共享单车运维中的一个难题——怎样避免“隐性故障”在运维真空期与用户“报修惰性”双重作用下,演变成安全隐患。
记者在调查采访期间,多位市民反映曾遭遇过开锁成功但骑行中制动失灵的情况。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她之前在骑行青桔、哈啰等共享单车过程中,都曾遇到制动失灵的情况:“几天前,我下午5点多骑共享单车回家,突然一辆机动车开过来,速度比较快,我赶紧捏闸,发现不管用,用脚蹬地才停下来。后来我刻意放慢速度,生怕出事,勉强骑回了家。”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如果已经扫码开车,遇到断链等明显无法骑行的故障会立刻报修,但对于尚能骑行的制动失灵问题,则因报修流程繁琐,一般会凑合着骑到目的地,锁车了事。
杨女士和刘先生都提到,只要车子还能骑,一般不会报修,理由是报修程序太麻烦。到底有多麻烦?记者实测,多数共享单车App上会呈现“车辆有无故障”的提示。点击有故障后,会显示车子主体结构图,选择故障部位后,需要拍摄故障图片描述问题后上传。如果已经产生骑行费用,平台审核后会退回。“有的故障发生部位主体结构图上没有,有的从图片上根本看不出来,还有些部位拍不到。”经常骑行共享单车的市民王先生说。市民白女士则遇到过车辆脚蹬子故障,但报修时故障图片尝试多次无法上传,最后报修不了了之。
记者调查2:
运维监测有局限 “隐性故障”难发现
共享单车运维环节存在难以避免的“时间差”。记者从多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了解到,车辆故障主要源于自然磨损和人为破坏。尽管企业投入大量人力进行每日入库和出库检查,但车辆投放后的“在途”期间仍是薄弱环节。一位运维主管透露,即便早上出库前车辆检查没有问题,但运营的过程中,制动等关键部件的性能,很可能因猛烈制动、雨水浸泡等状况而损坏,这期间车辆一直在路面上,除非有人报修,否则运维人员很难发现单车出了问题。
此外,系统监测手段也存在局限。企业主要依赖用户主动报修和后台数据监测(如GPS异常滞留、轨迹异常)来发现故障,但对于制动失灵这类不影响开锁和基本骑行的“隐性故障”,系统几乎无法实现自动识别,导致隐患车辆持续流通运营。
专家提示:
骑行共享 安全共担
黄女士的案例并非孤例,它折射出共享单车行业在落实安全责任与畅通用户维权路径上仍面临挑战:权威的事故责任认定常在企业内部流程前受阻,本应便捷的报修渠道未能有效鼓励用户主动排除隐患,即使有严格的出入库检查,也难以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
“化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合力。”天津大学法学院刘海安教授强调,企业要积极提升故障监测能力,优化监测机制与响应机制,更要及时核实、回应并尊重交通管理部门的权威责任认定,同时要畅通理赔渠道,保障用户合法权益。用户则需提升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摒弃“报修惰性”,遇隐患主动上报不是“多事”,而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的必要之举。监管部门也亟待创新手段、强化监督,如可对高频出问题的车型或批次强制检修。
共享单车的“共享”属性,本质上要求安全责任共担。唯有企业恪守安全底线、用户履行公民责任、监管筑牢制度防线,三方合力方能疏堵点、保安全,让便捷出行真正承载起安心的体验,推动行业行稳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