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其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在过去,有句顺口溜广为流传:“那个年代司机待遇,给个县长都不换。”从这句顺口溜就能看出,当年卡车司机的地位和待遇相当高。在那个时期,开货车除了工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额外收入来源,那就是在运输过程中,无论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还是其他方式,总能得到一些物资。
在计划经济时代,车辆属于极为稀缺且贵重的资产。到了后期,一个人民公社才有机会拥有一辆车,更不用说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了,根本难以分到。当时市面上的主要卡车品牌众多,比如南京嘎斯、武汉嘎斯、解放、济南大黄河(还有模仿黄河的龙江)、北京130、上海130、北京吉普、苏联嘎斯69等等。
最早的时候开的是嘎斯51,随后老解放也逐渐投入使用。之后又有黄河、解放141、东风140、东风一20、南京嘎斯、嘎斯69(吉普车)、上海交通、太拖拉、日野自卸车、摩洛哥等各种车型。老实说,那个时候的大卡车,和现在的大型运输车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驾驶的舒适感,差距都非常大。不过,那段时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在当时,能够驾驶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经历了。
1、解放CA10,解放CA10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对于随车人员来说,安全系数比较高,这一点是现在的解放车难以比拟的。然而,它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视线不佳。相比之下,解放141在视线方面就要好很多。而且解放CA10没有同步器,在减档的时候需要两脚离合,并且还得空哄一脚油门才行。
2、解放141,解放141是一款五吨载重汽车,采用一拖一挂的形式。在当年,它没有方向助力,完全是纯机械操作。驾驶重车的时候,司机的手会累得很疼。断半轴、传动轴,掰差速器这些情况在当时都很常见。那时候修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车,传动轴断了都能焊接修复。解放141的驾驶室比较宽敞,外观也好看,配备的是六档变速箱,一档速度慢但力量足。不过它也有缺点,在配备柴油发动机之后,半轴的承受能力变弱了,在地面松软或者坡度较陡的地方起步时,必须要小心操作,否则就能听到清脆的断裂声。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防冻液,北方的冬天晚上需要把水箱和发动机里的水放掉。早上发动车的时候,要往水箱和发动机里加热水进行预热,还得用手摇把摇转发动机来启动。有时候摇车的时候如果掌握不好,发动机就会反转,摇把打掉门牙、打伤胳膊的情况时有发生。
3、东风EQ140,东风EQ140在声音、视线、速度以及操控方面,在那个年代表现得相当不错。东风140其实是由一汽设计,然后交给二汽生产的。其中包括140货车、25Y(240)、35Y(250)越野车。在刚生产的时候,它也被叫做解放牌140载货汽车,所以一汽后来研制的新载货汽车就命名为解放141载货汽车。
4、黄河JN150,老黄河车是模仿东欧捷克斯洛伐克的车型。当年的黄河车使用的发动机是6130,是由船用柴油机改装而来的,所以发动机体积比较大。在泥泞的路面上,方向盘非常沉重,一个人站起来都很难转动。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开车看似风光,实际上是个非常辛苦的活儿。不过现在的汽车条件好多了。
5、五十铃TD72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在各大油田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十铃TD72动力强劲,车辆的密封性很好。虽然驾驶的时候会有些颠簸,但如果僵硬地坐着会非常难受。在车后兜平铺一块钢板的话,乘坐感受会好一些。除了断过一次皮带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故障,这对于跑长途运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进口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都装有收音机,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只有小轿车才会配备收音机。这些进口车的超载能力也很强,即使多装三分之一的货物,跑起来依然轻松。而且它们的通风效果好,视野也不错,特别是在冬天,热风效果很好,起速也快。在当时的道路条件下,超车很轻松。变速操作也比较轻松,减速的时候不需要两脚减档,并且方向有助力,操作起来方便多了。总体来看,当时东欧的车在技术方面相比国产车有很多优点。当然,那时候烧油多并不在司机的考虑范围内。
6、卡玛斯重型卡车是由苏联卡玛汽车从1969年开始生产的。卡玛斯的性能不如依发,依发又不如日野。最早是在六十年代从法国进口的重卡,到了八十年代还在使用。卡玛斯的故障率比较高,而日本的重卡在口碑方面不错,不过到了九十年代,日本重卡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