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天团Stellantis:全球第四大车企的“失败者联盟”生存实录

在汽车行业,一家企业能集齐14个品牌已属罕见,而若这14个品牌中大半陷入销量低迷、亏损泥潭,甚至被网友调侃为“失败者联盟”,则更显魔幻——这便是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集团的现实处境。从法系车的“尊严保卫战”到美系品牌的“北美大撤退”,这家车企用一场“反向逆袭”演绎了传统巨头转型的荒诞与挣扎。

一、合并求生:一场“败者组”的抱团取暖

Stellantis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败者自救”的产物。2019年,法国PSA集团(标致雪铁龙)与美国FCA集团(菲亚特克莱斯勒)因各自深陷困境选择合并,被戏称为“失败者联盟”。合并后的Stellantis拥有14个品牌,涵盖从菲亚特、Jeep到玛莎拉蒂的超豪华阵营,看似阵容豪华,实则暗藏危机:PSA在欧洲市场依赖政府补贴,FCA在北美靠皮卡续命,而两者在中国市场的溃败已成定局。

这场合并被寄予厚望,目标是每年节省60亿美元成本并加速电动化转型。然而,合并后的品牌矩阵更像一盘散沙:标致、雪铁龙在中国年销量不足8万辆,Jeep国产化失败,克莱斯勒仅剩一款MPV苟延残喘,玛莎拉蒂被传“待价而沽”。

摆烂天团Stellantis:全球第四大车企的“失败者联盟”生存实录-有驾

二、中国溃败:从“战国七雄”到边缘陪跑

中国市场的崩盘是Stellantis“摆烂”的最佳注脚。法系车曾是中国市场的“战国七雄”之一,但2023年销量同比暴跌38.9%,全年仅售出7.7万辆,不及理想汽车一个季度的成绩。神龙汽车(标致、雪铁龙合资公司)销量从巅峰70万辆跌至10万生死线,广汽菲克(Jeep合资)直接解散。

溃败根源在于“傲慢与偏见”:法系车坚持“欧洲标准”,忽视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电动化的需求;美系品牌Jeep国产化迟缓,定价虚高。当比亚迪、零跑等中国车企以“技术平权”颠覆市场时,Stellantis仍沉迷于燃油车时代的品牌光环,最终被挤出主流赛道。

摆烂天团Stellantis:全球第四大车企的“失败者联盟”生存实录-有驾

三、反向合资:砸钱买技术的“钞能力”困境

面对中国新能源浪潮,Stellantis选择了一条“捷径”:2023年豪掷15亿欧元入股中国新势力零跑汽车,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试图通过“反向合资”获取电动化技术。这一策略与大众入股小鹏如出一辙,却暴露了传统巨头的焦虑——当技术优势易主,曾经的老师不得不向学生交学费。

然而,“钞能力”未必能换来核心竞争力。零跑的核心技术是否愿意全面开放?Stellantis能否消化中国式创新?这些问题尚无答案。更讽刺的是,Stellantis一边在中国“买技术”,一边在欧洲市场靠燃油车盈利——2023年其全球净利润达186亿欧元,创历史新高。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割裂,恰恰折射出转型的阵痛。

摆烂天团Stellantis:全球第四大车企的“失败者联盟”生存实录-有驾

四、品牌“瘦身”:断臂求生还是慢性死亡?

面对14个品牌的冗杂阵容,Stellantis CEO卡洛斯·塔瓦雷斯放出狠话:“不赚钱的品牌将被关闭”。DS、蓝旗亚、克莱斯勒等品牌岌岌可危,玛莎拉蒂也可能被出售。但砍品牌易,重塑竞争力难:关闭工厂将引发工会抗议,出售豪华品牌可能损害集团溢价能力,而押注北美皮卡市场又面临特斯拉Cybertruck的冲击。

五、未来赌局:全球车企的“摆烂”启示录

Stellantis的困境并非个例。大众、丰田等巨头同样在电动化转型中步履蹒跚,但Stellantis的特殊性在于:它用一场合并放大了传统车企的所有弱点——品牌冗余、市场误判、技术滞后。其生存逻辑更像“摆烂式运营”:靠收缩市场、砍掉亏损业务维持财报体面,却难掩创新乏力的事实。

对中国车企而言,Stellantis是一面镜子:技术领先未必能永葆优势,但故步自封必然被淘汰。而对全球汽车产业,这场“失败者联盟”的生存实验或许预示着一个更残酷的未来——当变革的速度超过转身的能力,巨头也可能沦为时代的陪跑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