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好用,那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答案是否定的——便捷不是安全的免死金牌。最近几起火情连成一条冷冰冰的时间线,提醒我们别把方便当常识。
先说几起事儿:2025年5月19日,泸州一家企业的电动车停车棚里,一辆车在充电时突然起火,火势凶猛,停车棚和42辆电动自行车、2辆电动三轮车、2辆摩托车被烧毁,官方调查指向充电设备接触不良——一句话,插头接触不稳,火苗就来了。再看今年上半年:2月,义乌某村的集中充电桩深夜起火,13辆车报废,幸好扑救及时无人伤;7月,上海崇明翠竹路某小区停车棚发生火情,约30多辆车不同程度受损,好在没波及居民楼,但教训触目惊心。
这些事像一面镜子:电池一旦失控,燃烧很快,短时间内温度能飙升到极高,绝不是泼点水就能解决的小麻烦。换句话说,这不是吓唬人,是让邻居看清危险信号。
1、危险信号别轻视
① 电池温度不断升高,超过65℃还在往上窜,就是危险预警。
② 电池或电芯鼓包,像吹起来的皮球,别当装饰。
③ 有液体渗出,那是电解液在报警,密封被破坏了。
④ 散发刺鼻气味,吸两口就知道不对劲,赶紧撤。
⑤ 电流、电压或内阻异常波动,电池管理系统会提示,这时候别侥幸。
2、接地气的防护建议
① 别用来路不明的充电器,认准合格产品。
② 不要超负荷、长时间“霸占”电源,按说明充就行。
③ 充电时远离可燃物,尽量放在通风、不密闭的地方。
④ 集中充电桩要有人管理,别深夜把一堆车挤成“火锅”。
⑤ 一旦冒烟、异味或鼓包,第一时间断电并远离,别想着“等会儿看看”。
把这些“小动作”做足,就是城市安全的大防线。治理不仅是消防部门的事,社区、物业、企业和每个市民都得动起来:推广合格充电设备、定期检查停车棚电气线路、给老人讲清楚充电常识——这些看着不起眼的事,堆起来就能挡住危险。
我常说,电池像沉睡的火山,平时温顺,一有“闹脾气”的信号就要当回事。你家的电动车都怎么充电?停车棚有人定期检查吗?欢迎在评论区把你的招数和小心得摆出来,大家互相学习,把安全意识往四邻八舍传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