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因账期被限高,车企拖款普遍,行业信用成隐忧

这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以说是一路火热,各种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最近这个零跑限消事件,真是给整个汽车圈泼了一盆冷水。前一天还在庆祝企业第100万辆下线,第二天创始人就因为货款纠纷被限高,这反差有点大,让人看到了企业风光背后的隐忧。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看到“限制高消费”这四个字,还以为只是哪里流程出了点错,结果再往深入扒一扒,发现并不是简单的业务疏漏,而是企业经营模式导致的系统性问题。咱们用通俗的话来说,零跑超长的账期就是“拖着供应商的钱不还”,而且是拖得挺狠——将近半年,远高于国家规定的60天标准。不是说没有还钱的打算,而是习惯性当供应商的钱是自己的周转资金,想用就用,暂时不还也没啥大事。

这种模式,在中国不少造车新势力里都很普遍。扩产、抢市场、卷价格,资金哪够用啊?于是用供应商的钱拼命扩张,供应商就成了变相的“无息贷款人”。从眼前来看,这种做法确实让企业账上的资金压力小了不少,销量也提起来了。但仔细一看,从零跑到不少其它品牌,毛利率都很低,有的甚至亏损,一副“薄利多销救不回亏空”的状态。而且因为长时间拖欠货款,一旦有个纠纷连带失信,被法院宣布限高,整个企业信用立刻崩塌——融资难了,供应商不敢合作了,市场信心也受影响,缺的不是钱,是信任。

举个简单例子,行业里像奔驰宝马这种老牌国际车企,账期普遍四五十天,甚至更短。人家把账款及时打给供应商,保证了产业链的健康运转。反观国内不少新势力,不是百天就是两百天账期,甚至有的干到近一年。这么干的直接后果就是,下面的零部件厂家几乎都被拖得半死不活,利润低得可怜,大量企业融资难,周转跟不上,有时候甚至拖垮一片。

你说这事儿在供应商一线有多普遍呢?今年行业数据说,大部分配套企业账期占成本三成多,净利润不到3%。有的厂家卖给造车新势力,钱好几个月收不到、甚至一年收不到,最后等来的不是钱而是新合同,还要求你降价。你说这账做得多没意义?另有不少企业因为收款太难,不得不给员工降薪、甚至倒闭。更有甚者,为了等着收钱不得不借高利贷,利息高得比欠款还多。长此以往,整个产业链都被亏空和融资难困住了。主机厂账单拖死供应商,最后自己技术和产能都会受到拖累,变成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更巧的是,这种行业生态里,便宜不等于好。零跑原本靠着自己三电技术和性价比冲得很猛,但这次风波一出来,大家对品牌的印象一下就变了。不是说区区三百来万的货款多么重要,而是这个“失信行为”让资本市场、供应商圈、消费者都开始怀疑:你把钱拖着不还,哪天我跟你合作了,你是不是也要拖我?普通消费者更直接,网上很多人留言说“连几百万能拖着不还,我买车你售后万一说赖账怎么办?”大家都怕被坑,最后只有价格低的市场还愿意买单。结果呢,企业越是玩低价竞争,越陷入恶性循环,永远冲不进中高端,卖车赚不了钱还招谁惹谁?

零跑因账期被限高,车企拖款普遍,行业信用成隐忧-有驾
零跑因账期被限高,车企拖款普遍,行业信用成隐忧-有驾

其实,问题本质不是一次“限高”或者账款纠纷,而是信用的问题。你可以为扩张拼命压价,也可以用供应商的钱撑账面,但你不能把大家对你的信任当做理所当然。中国车企最近几年全行业账期一下子飙高,比国际同行短不了多少,但技术根基没打牢、合规意识也跟不上,这不就埋下了健康隐患嘛。

随着国家政策推出来,比如《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年要正式实施,60天账期必须硬性执行,再想用“拖账”这一招就不可能了。这个时候,企业要想活下来,不仅要靠产品和价格,更要靠品牌信誉、契约精神、合规操作。

我要举个正面例子——上汽。人家提前做出承诺:所有账款60天结清,干脆取消商业承兑汇票这种“拖延付款”的套路。结果销量稳步提升,新能源业务增长眼看着就上来了。说明只要生态健康了,供应商愿意投钱进研发、车企愿意提升管理,大家互相帮忙,链条就顺畅,整个行业都能得利。不像零跑这种“拖死供应商,自家也没钱”的死循环。

零跑因账期被限高,车企拖款普遍,行业信用成隐忧-有驾
零跑因账期被限高,车企拖款普遍,行业信用成隐忧-有驾
零跑因账期被限高,车企拖款普遍,行业信用成隐忧-有驾

不过,现实还是得认清。哪怕政策这么定了,还会有车企玩小聪明,比如变相降价、增加合作条款来转嫁压力。这些“伎俩”以后只会越来越不灵,因为供应商也在觉醒。现在不少企业接入征信平台、联合组成账款监督联盟,一旦主机厂失信,大家集体断供,让车企有钱也买不到配件,还得把欠款主动结清。产业链里谁都不傻,大家逐渐发现合同、信誉才是真的护身符,靠拖款壮胆只会自断后路。

对头部企业来说,接下来能不能赢,不就看谁能玩好三个本事:一是管理现金流,账上有钱随时能还,不用欠太久;二是技术创新,能拿尖端专利让主机厂必须提前打款——像江苏那家芯片厂一样“谁技术强,谁主动”;三是生态协同,上下游一起优化账期,不再单兵作战,形成共赢。这才是长期竞争力。

零跑的这场风波,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企业千万不能只看短期销量和扩张,要看长期生态。价格战打到底你不一定赢,反而可能把供应商、市场信誉全拖垮,最后自己也活不下去了。尤其是汽车这种长链条大产业,不健康的账期迟早要爆雷。零跑从百万辆下线到限高风波,前后不过几天时间,却浓缩了当下行业的生存法则:速度不是全部,平衡才是关键。要把扩张和合规、成本和责任、短期利益和长期生态全都兼顾,才有可能走得远。

零跑因账期被限高,车企拖款普遍,行业信用成隐忧-有驾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合同背后是信任,企业不能把供应商当银行,更不能拿信誉做赌注。只有大家都按规定办事,账期规范、流程合理,才有可能形成“品牌吸引资源,资源支撑市场,市场反哺品牌”的正向循环。真正能走得远的企业,一定是懂得守约、有担当的公司。谁一直靠拖款硬撑,迟早会被淘汰出局。

这场零跑事件,不只是企业一家的教训,更是整个行业生态的缩影。希望接下来大家都能改改老毛病,建好生态,管好资金,合作伙伴一起做强做大,让中国汽车行业真的迈向高质量发展。信任是最硬的底牌,只有守住了,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