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玩家拼极限,1.4Bar压榨动力巅峰,技师盛赞硬核流

标题:涡轮增压与自吸的“压力菜”,真正在路上见过多少种?

涡轮玩家拼极限,1.4Bar压榨动力巅峰,技师盛赞硬核流-有驾

昨晚跟西南车友群瞎聊,老王提到自吸和涡轮发动机扯压力那点事,顺嘴来一句:“以前我哪知道歧管压力啥意思,就记着指针在0以下就是自吸,不会弄成正的。”他家那台破本田CRV自吸,老头每次看油耗就叨叨吸不动气——其实这玩意一直浮在民用车圈子里,那些年修理厂小贾师傅还说过:“自吸也不是动不动就废,气多你就烧得狠。”

最近修排气的工区,师傅们一顿操作猛如虎,歧管压力表拿出来,总有人问“负压为啥就是自然吸气啊?”嘿,说白了就是进气歧管那指针永远别想整到零上头,只有涡轮来了、给点力,才蹭到零上。这不是我瞎编,老黄以前在某学院教机修,就是这坨道理。自吸机子那针都飘在负区,转速提上去也就象征性地晃一晃,拉不高——可不是啥逆天增压,顶多就是个屁的压力。

涡轮玩家拼极限,1.4Bar压榨动力巅峰,技师盛赞硬核流-有驾

聊天有时候跑题,扯到朋友家桑塔纳和后来的高尔夫GTI,大家都知道自然吸气和涡轮,扭矩直接决定踩下油门时候那股劲儿。群里常说啥“扭矩才是灵魂”,其实真不是一眼能看的事。你扭矩大是大,但关键是得看功率怎么配,光是拽住做功还不够,要速度也顶得上才行。某师傅按头胖揍说:“你烧得越多发动机转得越快,不冤枉。”但一小时烧一吨油?呵,那车子都要炸了,基本没人这样搞。

刚刚试驾那台小众厂牌欧莫萨2.0T,销售顺嘴一提这车涡轮压力能上1.4Bar,群里老李自己拆表测也就是那样。体感上油门跟身后蹿,就算你不懂原理也能感到提速一脚踩下去不是假的。冷门说一句,欧莫萨这款车居然配有主副油轨切换,理论上能让大气压环境下还多吸点气。理论归理论,跑成都绕城环线暴雨天,实际踩到底有点迟滞,后排乘客喊“还不如我家老丰田2.4自吸响快”,不过换道再压一脚才到。

涡轮玩家拼极限,1.4Bar压榨动力巅峰,技师盛赞硬核流-有驾

插句无关的轶事,隔壁老范前年高价收了辆福特野马,纳闷为啥2.3T机头能差点炸缸,原因查下来是涡轮压力阀卡住,硬压超过2Bar也扛不住。修车师傅就一句话:“气缸能承受住压你就随便上,不然就是个炸药包。”想想F1赛场那种极限机子,1.6T机头都能出800匹,好家伙,歧管里厂方说压力能顶到5Bar,只能说不是一般机子能趟。

群里有人不服,拿早年R36别在腰上说3.6L自吸怎么着也有290匹马力,结果被后来的凯迪拉克ATS那台2.0T反超,峰值1.35Bar压力,280匹不打折。这种对标老车新车的事,聊得多了都皮,还真没多少新车敢越老德系的底线,但技术一进步,压力上去了,马力直接突破天花板。曾经听某品牌工程师当面提一句,只要材料结构撑得住,涡轮机就是“压力菜,不怕炖。”可也要小心本地粗糙加油站,油品太差涡轮机也可能吃不消,市里好几个涡轮车主都曝过拉缸。

涡轮玩家拼极限,1.4Bar压榨动力巅峰,技师盛赞硬核流-有驾

冷门细节有时真是“懂车的说了才有人信”。比如有一款二线品牌的运动型SUV,听群里资深技师说,装了个进气温度主动补偿系统,说白了就是高原地区跑拉萨也不缺乏氧气,燃烧效率能跟得上。这配置看官方资料时都懵了,买家,无非图个稳当和信心,没觉得比自吸强到哪里去,到底还是生活场景决定的。

这波捏合里,也不是光有涡轮技术便能高枕无忧。有一阵子油耗高,邻居懒大爷吐槽说“涡轮就会多烧油,别信销售忽悠,还是得看你怎么踩。”但是我身边实打实那位柴师傅,维修时拆开那根增压管,顺口念叨一句:“这管太细,猛超一脚你气压顶不上去,啥也出不来!”后头还说了句:“欧美小排量机头,能撑大压力的都是良心。”

涡轮玩家拼极限,1.4Bar压榨动力巅峰,技师盛赞硬核流-有驾

自吸的浪漫和涡轮的野心,混杂进了各地路况和用车八卦,比如深圳暴雨天涡轮车容易打滑,老司机懒得关ESP;东北冬天进气温度低,涡轮提速效果也不一定好。上次群内有人修进气压力传感器,师傅拿着新配件骂旧款“都糊弄事儿,这玩意年年都坏我服了”。实际用下来,新老车根本没有绝对优劣,高峰期路堵死了,什么扭矩都得踩住等红灯。

最后,前天车友群里小周绑着气缸盖探头拍视频,号称要自制“增压极限挑战”。谁信谁傻,结果拍拍停停,最后被老婆喊去买菜了——那车到现在也没顶出极限压力值。增压与自吸,每个人经手车都不一样,谁家后院里那个吃灰的旧油表,也能见证一堆错过的马力故事。

涡轮玩家拼极限,1.4Bar压榨动力巅峰,技师盛赞硬核流-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