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汽车圈的大瓜,简直比东北大妈的广场舞还热闹。你敢信?美国亮相的法拉第未来FX Super One新车,被网友扒拉出来,和中国长城魏牌高山9一比,哎哟我的妈呀,长得那叫一个像,就差没在车头贴个“翻版高山9”标签。更喜感的是,人家官方宣传页面一不小心,直接把“高山9”都搬出来了,这下网友们炸锅——这到底是全球首款E-AI MPV,还是高山9出海组装版?面对质疑,FF高层喷出了什么“合作共赢”,“产业互赋能”,长城大老板魏建军更是一句“中间商散件组装”,把话题推向高潮。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个玩法?中国汽车冤不冤,被“搬仓库”卖到美国,是利好还是隐患?今儿我们就好好捋一捋这出“中美汽车桥梁”大戏里的弯弯绕。
这事儿的争议点甭管你承认不承认,反正网上吵得比锅炉房还热。FX Super One在美国舞台一露脸,贾跃亭信心满满地说是全球首款E-AI MPV,创新得不得了。可国内网友们眼睛那叫一个毒,分分钟秒出“高山9”影子。这车造型、线条、气质,几乎就是按着高山9画的,只在车头怼了个奇大屏幕装点门面。更绝的是,官方简介还不小心把名字搞错——直接挂出“高山9”,后面又急慌慌地改回“Super One”,这操作你说要多像东北小品里的“糊弄学”。网友们按捺不住,喊话这究竟是创新,还是“把我们中国人的高山9组装出来打洋”?长城没否认,FF称合作,叼着“共创、赋能”不撒口。这车到底是中国的骄傲,还是美国的“拼装王”?你品,你细品。
层层剥洋葱才见真章。事情追根溯源,走的是所谓“中美汽车桥梁战略”路子。中国车企造车能力强,库存多,产能溢出,本想进美国市场,奈何关税高得让人咬牙,标准又杠杠的,想靠正规途径出口,难得很。贾跃亭一拍脑门,整出来“桥梁战略”跟中国整车厂做朋友,在美国找渠道,搞出一套“散件组装”,让零部件出海,在美国本地拼成一台新车。如此曲线入场,不用砸重金自建工厂,不用硬抗标准壁垒,玩得就是一个“灵活走位”。FF、FX当桥梁,中间商出场,既对接中国成熟供应链,也能把价钱压下来,顺溜溜地往美国送货。对中国车企来说,这叫“借壳出海”,对FF来说,就是“救命稻草”,把自己高昂的财务压力,狠狠往中国力量上一靠。网友看热闹,业内看门道,这桥梁是出路还是坑,众说纷纭。
表面上这事好像渐渐平息了,毕竟大家都承认是“中间商散件组装”,似乎找到了台阶可下。但你要说“桥梁战略”一点风险没有,那只能说是太天真、太单纯。法律风险哪里去了?品牌归属混淆,授权模糊,一旦被美国消费者追问,这到底是谁家的车——高山9还是Super One?万一有技术故障,是长城背锅,还是FF扛雷?各种专利问题、品牌边界,法律官司可不是闹着玩的。这种模式的合作透明度打多少分?既然大家都是奔着合法合规去,为啥宣传时一堆“擦边球”,把高山9藏着掖着?怕什么?怕市场不认,还是怕对方割韭菜?最扎心的是,品牌一旦透支信用,后果真不是说说而已。中国车企固然有成熟产品、强大供应链,但假如走的是“蒙混过关”,最终可能不但没有占得市场,还被反手一个“窃取知识产权”,回头赔了夫人又折兵。合作大路千万条,坦诚最重要。车能造得智能,心可不能糊弄。连大老板都说只是“渠道”有好处,转身一问就是“我们没直接做”,这回避技术,你说让信任怎么落地?
正当大家以为事件即将收场,一波惊天反转来了。FF把“桥梁战略”鼓捣得热火朝天,本以为能低调赚钱,结果偏偏自己扛不住财务压力。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4380万美元,现金流出2030万,眼瞅着就是“钱包瘪了”。人逢大事需转型,FF决定“借中国之力”,玩一把“借壳造车”,利用中国供应链的低成本,推出AI电动新车,全球秀肌肉,吸引投资。7月一波操作,融资1.05亿美元落袋,顺势制造爆款产品,上演传播奇迹。公布首日号称获10034份付费订单,中东市场更是摩拳擦掌,眼看着就要砍下新蛋糕。可最核心还是靠“散件组装”。中国车企眼瞅着这路子,原本想破局美国高壁垒,这下有了“跳板”。直接对接FF本地工厂代工,把国产零部件送出去,摆脱原来那一堆出口难题。不用自建厂、不用重投入,省心省力。中国汽车产业传统的苦日子,也许真有点转机。可这转机背后,如鲠在喉——你挂着美国品牌,说穿了是中国零件,能不能在当地市场站住脚?一边是技术壁垒,一边是品牌认知,还得兼顾法规标准。这局,你敢说稳操胜券?明明是曲线救国,倒也叫人多看几眼。
FX Super One的中美“桥梁战略”看上去是风生水起,但你真把这道题做一遍,才发现暗藏杀机。市场表面看是缓和了,订单也刷出了名堂,可合规、产权、授权、售后全都是大坑。中国零部件出海,品牌归属到底怎么算?一旦美国本地政策收紧,或者有贸易法案出台,桥梁的根基也可能马上一脚踹断。FF本身就濒临财务危机,万一“小桥流水”塌了,中国车企押上的好牌会不会全打水漂?长期来说,只靠组装散件,能不能真正建立产品力和品牌形象?这不是造几辆电动MPV就能解决。合作模式越发复杂,品牌边界越发模糊,分歧也越来越深。谁都想抢美国市场的大蛋糕,可一边是互利共赢的美好理想,一边是法律风险的“悬崖舞步”,步步为营,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中国车企有资源,FF有资金压力,双方都不敢全押。这种半遮半掩的合作,注定让人心里打鼓。你问最后谁是赢家?可别急着下,夜还长,风还冷呢。
咱用大白话说吧,这一轮“桥梁战略”,看谁都像占着便宜又怕出事。FF要救命,中国车企想出海,合作是有那么点意思,可你别拿糊弄当创新,别把散件组装当胸脯拍灯。正方说是互利共赢,反方却觉得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法律和品牌风险藏得像电动车电池一样,一不小心就爆炸。明明能光明正大说清楚,偏偏要藏着掖着。这操作还真是“技术创新碰上东北铁匠”,没磨好就拿去卖了。你要问我啥观点?咱啥时候能看见中国车企堂堂正正进军美国市场,明牌卖高山9?别老玩背后组装、擦边宣传,把品牌和合规做实了,比啥桥梁都来得踏实。要创新就得敢于亮相,要合作就要坦坦荡荡。别让“小聪明”变成“大隐患”,最后把自己坑了还不觉悟,这才是真服了。
贾跃亭和FF这波“散件组装+桥梁战略”,究竟是中国汽车出海的“新出路”,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擦边套路?你觉得,长城魏建军的“渠道可能有好处”真的能帮中国汽车海外扬名吗?还是最后只把矛盾和品牌风险藏下了地雷?一个是利润飞涨,一个是诚信在打折,你支持“桥梁战略”的创新吗?还是觉得踏踏实实授权才是王道?怼一句,你怎么看?赶紧评论聊聊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