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丰厚获利,基层员工亦有可观收入!国内存在这样一家颇具传奇色彩的汽车制造企业,尽管其年度汽车销量仅为14辆,然而企业高管的薪资总额却高达954万元。不仅如此,该企业普通员工的平均薪酬也达到了14万元之多。
谁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幸福感”最强的车企?
近期,一张薪资图表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众多网友的热烈讨论,而图表的主角便是拥有20余年发展历程的老牌车企——众泰。
据相关信息显示,在2024年,众泰管理层的薪酬总计达到945万元,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61%!其中,董事长胡泽宇的年薪为196万元,副总裁尹雪峰的年薪则是183万元——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年销量仅有14辆汽车的公司所开出的薪资水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鹏汽车在售出19万辆汽车的情况下,其董事长何小鹏的年薪仅为167万元,甚至低于众泰胡、尹两位高管的收入。
看到这些数据,部分人或许会觉得这又是一起借汽车制造之名谋取私利的事件。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众泰汽车不仅高管薪酬优厚,普通员工的待遇同样十分可观。
即便在2024年企业生产线处于停滞状态,1707名普通职工的平均年薪依然接近14万元,且薪资均能按时足额发放,这一薪酬水平甚至超过了上海特斯拉普通员工的年薪标准。
薪资优渥、工作轻松、通勤便捷,众泰汽车员工的“幸福指数”着实令人羡慕。
那么,这家曾经年销量高达33万辆,能够与比亚迪展开激烈市场竞争的老牌车企,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如今这一境地的呢?
故事要从1992年说起,众泰汽车的创始人应建仁,这位来自安徽的创业者,向亲朋好友四处借款,筹集了八万元资金,在被誉为“五金之都”的浙江永康开启了创业之路。
他购置了四台机床,创办了一家五金加工厂,主要生产拖拉机零部件。创业初期,工厂的经营状况不温不火,但基本能够维持运转。
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遇降临,应建仁获得了为昌铃汽车代工钣金件的机会。钣金件看似普通,但汽车用钣金件对精度要求极高,误差需控制在1毫米以内,与拖拉机钣金件的制作标准截然不同。
起初,应建仁并未特别重视,但得知汽车公司给出的单价是拖拉机钣金件的数倍后,他迅速聘请专家,设计出一套高效生产高精度钣金件的工艺流程,凭借出色的产品质量获得了昌铃汽车的认可,成为其稳定的零部件供应商。
1996年,这家简陋的五金厂迎来重大变革,正式更名为“铁牛集团”。此后,铁牛集团不断发展壮大,新增20条生产线,专注于为各大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零部件,应建仁也借此积累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
2000年前后,国内民营企业掀起了第一波汽车制造热潮,吉利、比亚迪、长城、力帆等企业纷纷投身汽车制造领域,开启了民营企业造车的新纪元。应建仁也紧跟时代步伐,于2003年创立了众泰汽车。
客观来讲,在这一批民营车企中,众泰汽车的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因其原本从事汽车配件生产,对汽车行业有着深入了解,这一点与从电池制造领域跨界而来的比亚迪有着明显差异。
然而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依赖模仿和政策补贴,众泰汽车错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均遭遇挫折,与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车企的差距逐渐拉大。
首先来看模仿问题,不可否认,国内许多车企在发展初期都存在模仿行为,某车企模仿丰田花冠车型,另一车企的豪情系列模仿奔驰与夏利的设计,但这些企业在获得初步成功、完成技术积累后,便迅速转向自主研发道路。
而众泰汽车似乎陷入了“模仿依赖”,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持续模仿各类豪华汽车品牌,尤其是对保时捷的模仿最为突出,因此获得了“保时泰”的绰号。
汽车爱好者戏称众泰汽车的研发部门为“皮尺部”,调侃其员工的工作是用皮尺测量保时捷汽车的各项尺寸,然后进行一比一复刻,除车标外,仿制品与原版车型几乎难以分辨。
众泰旗下的SR9车型与保时捷Macan极为相似,T700车型也与奥迪Q7高度雷同。
这种长期的模仿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销量增长,但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使众泰在消费者心中成为了抄袭的代名词。
众泰汽车在造车过程中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汽车外观可以通过模仿实现,但复杂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该如何解决?众泰选择了外购的方式,发动机采用日本三菱的产品,变速箱则采购自上汽集团。
这不仅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更使企业在技术层面受制于人,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众泰汽车年销量突破30万辆,创始人应建仁的个人财富达到140亿元,成为“永康首富”,然而在这一时期,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却不足1%,远低于行业3% - 5%的平均水平。2024年,众泰的研发投入仅为570万元,这样的投入规模在汽车研发领域能发挥多大作用令人质疑,甚至有人猜测这些资金或许都用于发放工资了。
众泰汽车犯下的第三个错误是过度依赖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早在2010年,众泰就推出了首款电动车型2008EV,该车满电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曾号称“国内第一辆走出实验室的纯电动汽车”。在发展巅峰时期,众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10%。
但随着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步退坡,众泰汽车的销量出现大幅下滑。相关数据显示,当时一款标价5万元的众泰纯电动汽车,最高可获得3.5万元的补贴,其对补贴政策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众泰汽车的产品质量问题也频繁被曝光,诸如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大幅缩水、方向盘失控、喇叭异响、后视镜无法正常折叠、灯光系统故障等问题屡见不鲜。
诸多问题不断积累,最终在2021年彻底压垮了众泰汽车,企业爆发债务危机。应建仁不得不拍卖三处豪华房产用以偿还债务,但面对高达750亿元的巨额负债,这些举措也只是杯水车薪。
不过,众泰汽车并非完全没有翻身的机会。得益于过去为其他车企代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代工业务成为其在困境中的一线生机。鉴于众泰汽车目前较差的品牌形象,短期内很难吸引外部投资者接手整车制造业务。
当务之急,众泰汽车应果断实施战略调整,清理不良资产,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投入到代工业务发展中。同时,积极与债权人进行协商,制定合理的债务重组方案,利用代工业务获取的利润逐步偿还债务。
或许通过这样的发展策略,众泰汽车能够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重新找到自身定位,实现转型自救,避免被市场彻底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