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显示有空闲充电桩,到了却发现要么故障、要么被油车霸占,甚至藏在菜地里——这种“充电刺客”你遇到过吗?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充电桩可用率不足50%,而曾经疯狂建设的“僵尸桩”正成为新能源车主的噩梦。更讽刺的是,这些‘僵尸桩’不少是当年企业为拿补贴硬塞的,如今运维瘫痪,车主只能干瞪眼。究竟是谁让充电桩沦落到这般田地?
开新能源车最崩溃的时刻是什么?不是续航打折,不是排队充电,而是导航显示“空闲”的充电桩,到了现场却发现根本用不了。一位北京车主在通州区某小区充电站发现,6个快充桩被燃油车占得满满当当,而他的电量只剩10%。类似情况在全国比比皆是——上海核心区充电桩可用率还能维持在85%,但到了三四线城市和乡镇,这个数字直接腰斩到不足50%。
这些“僵尸桩”背后,是政策补贴埋下的雷。2020-2023年,地方政府按充电桩数量发放补贴,企业为了拿钱疯狂建设,验收完就削减运维。某充电运营商前员工透露:“公司装完桩,运维团队半年内裁掉70%”。更荒诞的是2018-2020年安装的60kW快充桩,超35%因技术落后被闲置,既不能满足现在主流车型需求,又因改造成本高变成“工业垃圾”。
市场洗牌让问题雪上加霜。2024年博世等多家充电企业退出市场,遗留设备无人维护,直接“躺平”。活下来的企业为了省钱,把单个充电桩日均运维成本压到极限,结果故障率飙升。有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连扫三个桩,一个屏幕碎裂,一个枪头生锈,最后一个扫码后显示‘系统升级中’”。
技术标准不统一更是神补刀。虽然充电接口统一了,但通信协议、支付系统各自为政。第三方运维人员抱怨:“修一个品牌要带专用设备,效率直接打七折”。这导致某些充电站明明有桩,却因为系统不兼容变成摆设。一位比亚迪车主在高速服务区发现,国家电网的桩死活不认他的车,最后只能叫拖车。
油车占位则是另一大毒瘤。赣州西站P2停车场,充电位常年被燃油车霸占,工作人员不得不用铁马围栏隔离。北京某商场地下车库更离谱,物业把充电车位打包租给商户,想充电?先消费满200元。尽管《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明文禁止非电动车占用充电位,但执法力度形同虚设,车主投诉往往石沉大海。
深圳的“度电补贴”或许指了条明路——运营商每充一度电拿补贴,同时必须保证在线率。实施一年后,当地充电桩利用率从31%飙到49%。上海则强制公共充电桩接入监管平台,离线超48小时就预警,还建立了运营商“黑名单”。但这些措施能否全国推广,仍是未知数。
蔚来搞的“充电+休闲”模式倒是意外走红。配套休息室和咖啡厅后,用户停留时间翻倍,单站日均收益提高30%。不过这种高端玩法对普通运营商来说,成本压力山大。更现实的矛盾是:充电费涨了车主骂娘,不涨价企业亏本,某充电站服务费比电费还高,充满60度电要花150元,折合每公里成本0.7元,比燃油车还贵。
高温天气又来补刀。去年成都40℃高温期间,充电桩集体瘫痪,有车主连跑8个站点都充不上电。技术人员解释:“高温会触发系统限流,原本半小时充80%的电,现在要一小时”。而老旧充电桩散热设计落后,在烈日下故障率直接翻倍,修都修不过来。
最魔幻的是某些充电桩的选址。河北某县城把快充站建在菜地旁,车主得踩着泥巴路去充电;广州郊区一个充电点藏在物流园最角落,导航绕了三圈才找到。这些“隐蔽工程”与其说是便民设施,不如说是应付KPI的行为艺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