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多部门正式发布《北京市道路及公共场所警告标识牌安装规范(2024版)》,对全市范围内的警告标识牌安装标准进行全面升级。新规明确,从2024年7月1日起,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警告标识牌需严格按照新标准施工,存量标识牌也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此次标准更新重点聚焦标识牌的设置位置、尺寸比例、信息呈现等关键要素,旨在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为市民出行创造更规范的视觉引导环境。
根据新规要求,警告标识牌的安装位置需满足“视线诱导性”和“信息前置性”原则。例如,在学校周边50米范围内的减速路段,标识牌需设置在机动车道入口前15米处,采用倾斜30°角设计,确保驾驶员在50米外即可清晰识别。尺寸方面,主干道警告标识牌高度不低于1.8米,次干道不低于1.5米,且牌面长宽比例严格控制在3:2,避免过大或过小影响识别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新规特别强调“多元素融合”,要求在标识牌中同时包含文字、图形符号和颜色组合,且图形符号需符合最新的国家《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准,确保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能快速理解警示含义。
在信息呈现方面,北京警告标识牌将实现“分级分类管理”。针对学校、医院、商圈等重点区域,新增“动态预警标识”,通过内置传感器实时显示周边人流、车流量数据,动态调整警示内容。例如,在医院急诊入口,当救护车通道被占用时,标识牌会自动切换为“紧急通道占用 请立即避让”的红色闪烁提示。此外,标识牌的材质选择也有明确规定,要求采用抗紫外线、防眩光的环保材料,使用寿命不低于5年,且表面反光系数需达到国家标准的1.5倍以上,确保在夜间、雨天等恶劣天气下仍保持高识别度。此次标准升级不仅是对硬件设施的规范,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让每一块警告标识牌都成为守护市民安全的“隐形卫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