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临时加征反补贴税。消息一出,欧洲车圈、资本市场、港口物流全都紧了起来。因为这个决定,不是嘴上说说,7月4日起就开始执行。欧委会还说,最晚要在11月前后拍板,要不要把这套临时税变成正式税。
先把税率讲清楚。欧盟给三家抽样企业单列了税:比亚迪17.4%,吉利20%,上汽38.1%。其他有配合调查的企业统一21%,不配合的38.1%。这些数字都写进了官报,落地就见真金白银。结果是,同一辆车,在欧洲港口落地价差能拉开一大截。
欧盟的说法很直接:中国电车拿了不少政府支持,进来卖得便宜,冲击了本地厂商和就业。现在要先“加点重量”,把台面掰平一点。它也留了口子,企业可以谈,可以补充材料。欧委会给出路径,就是一边收税,一边继续核算。
中国这边的节奏也不慢。早在1月5日,商务部就对原产于欧盟的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到6月17日,又对原产于欧盟的猪肉及部分副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两件事都在程序里走,时间表也公开。商务部多次表态,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这其实就是你来我往的掰手腕。哪边都不想先退,又都在给自己留步伐调整的空间。因为这个,后面每一步都很讲究节奏。谁急,谁就容易让步。
还有美国。5月14日,白宫宣布把中国电动车关税从25%提到100%,光伏电池到50%,部分电池和关键矿也往上加。中国电车去美国的门几乎关死。很多企业把目光投向欧洲、中东、拉美,欧盟这一下,等于再往路上加了道坎。
欧盟内部也并不完全同调。德国这边,车企担心连带受伤,6月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访华时就提到,要把沟通走细。法国则更坚决,强调要“公平竞争”。同样的机构,同样的案子,不同国家有不同盘算,这很现实。
企业不会干等。比亚迪在2023年12月宣布在匈牙利建整车工厂,地点在塞格德;奇瑞和西班牙方面推进重启巴塞罗那的旧产线;上汽、吉利也在欧洲找合作伙伴和生产落脚点。这些动作,都是为了在地生产,绕开一部分关税。
但在地生产不是一搬设备就完了。零部件配套、认证测试、环保审批、劳工条款,全都要过一遍。时间短不了,钱也要跟上。所以企业现在两手准备:一手是短期的价格、渠道调整,另一手是中长期的落地建厂。
消费者这端也能感觉到风向。经销商在重算月度价格表,进口节奏也在变。红海海域不稳定,绕行增加运费和时间,整车到港的成本还在叠加。结果就是,终端价很难稳,交付期也容易拖。
欧洲车企的压力同样真实。新电车项目要钱要人,还得扛住资本市场的眼光。欧盟的临时税,短期能托一把,但托不住研发进度和产品力。德法两边最近都在加码电池、充电网络和供应链投资,想把底子打厚一点。
中国企业也在换打法。除了建厂,更多把高端车型、技术服务带过去,提高单车利润来对冲税负。还有,把欧洲当作研发联动点,和当地团队一起做适配。这样做,时间拉长,但可持续。
接着说制度面。一旦欧盟把临时税转正,通常期限是五年,中间有复审。中国和欧盟都有争端解决的渠道,世贸组织的程序也摆在那。但走程序不等于问题就没了,期间企业还是要在市场上见招拆招。
最后落回到港口。比利时泽布吕赫港,海风很大,一排排新电车停在堆场里,工人拿着扫描枪登记,卡车一辆接一辆往外拉。等到欧盟最终决定尘埃落定,双方是继续加码,还是坐下来把这笔账算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