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首秀销量狂飙,雷军再搅SUV风云,国产高端路上新变局
文 | 本原财经
六月的北京还没彻底热起来,小米汽车门店里却早已人声鼎沸。那天我刚好路过五道口附近的小米汽车体验中心,本想进去吹会儿空调,结果一脚踏进来,全是围着新车YU7转圈的人——有人在拍照,有人在和销售比划尺寸,还有年轻姑娘拉着闺蜜研究副驾防晒玻璃。说实话,这场面比当年SU7上市时还要热闹。
小米YU7正式发布这天,我盯着手机刷大定数据,三分钟20万台,一小时快29万台。朋友圈里搞车的同行直接用“炸了”形容,但我心里其实更像被泼了一盆冷水——这速度,不光是爆款,更像是一场新的游戏规则。
回头看雷军站在发布会舞台中央,那身西装依旧板正,说话还是慢条斯理。他提到这是“和用户一起打造的奇迹”,有点激动,也有点意外。我记得四五月份网上关于小米汽车的各种争议、质疑都快盖过天了,现在又轮到大家追着下单抢购。这种反差,每次都让人琢磨不透中国消费者到底喜欢什么。
其实今年春天SU7刚交付的时候,我去提车帮朋友验货,还碰上销售跟客户解释交付周期为啥这么长。当时很多人觉得等个半年太久了,有些甚至现场退订。但到了YU7这里,大定3分钟就破12万锁单目标,这效率直接把门店销售都晾一边了。后来听说他们原本给每个销售分配72小时40台锁单任务,结果前几分钟就超额完成。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拧巴,你准备得再充分,都赶不上市场情绪翻腾来的突然。
聊回产品本身,小米YU7主打豪华高性能SUV路线。标准版25.35万元起,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1万元左右,但又比自家轿车SU7贵出3万多块钱。我一开始以为价格没那么“狠”,可能不会太火爆,可真到了开售当天才发现性价比还是杀手锏。不管网友怎么猜测底价,人家数据摆那儿,高不高由市场说话。
至于配置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内饰软包覆和Nappa真皮座椅。这年头大家对舒适度要求越来越挑剔,“零重力”座椅、通风加热按摩这些功能全都有,两张前排还能选装。不过也不是所有配置都舍得标配,比如19寸轮毂顶配也要加钱升级,“冰箱”这种东西也是2000元选装。我试坐了一下后排空间,说实话腿部伸展感不错,就是少了点惊喜,不过考虑到4999mm长度、1996mm宽度,这尺寸确实挺唬人的,对比Model Y体量大不少,还带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和镂空扰流板,看起来运动气息十足。如果你喜欢彩色系,新出的九种颜色应该能挑花眼,从宝石绿到丹霞紫都有,总算不是千篇一律黑白灰。
女生朋友倒是对那个可调光玻璃特别感兴趣,她们关心防晒能力胜过动力参数。据说SPF100+级别,用起来夏天不用担心胳膊晒成两截……副驾化妆镜、小物件收纳位这些细节设计,也是现在年轻家庭关注的地方吧。有时候买辆新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更像一个流动的小窝,要啥有啥才舒服嘛!
动力部分其实没让我失望:标准版235kW后驱百公里加速5.88秒、电池96.3kWh续航835km;Max版电池101.7kWh双电机四驱CLTC续航770km,各项指标很能打。也有人吐槽顶配轮毂还要补差价,不过这个级别拼的是综合实力而不是某一个亮点硬怼谁谁谁。“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晕车舒缓模式”等等功能,对于经常跑长途或者容易晕车的人多多少少算贴心吧。据介绍开启后可以降低51%晕眩发生率,但具体咋出来我是真好奇,下次试驾一定亲自体验一下效果如何,到底是不是心理安慰剂哈哈!
安全问题最近讨论挺多,小米这次强调铠甲笼式结构,用2200Mpa超强钢,全系四门防撞梁还有内嵌式防滚架,加上多层次电池保护,看得出来是在事故新闻之后格外谨慎。而且据官方介绍,他们做过539天极限,包括夏季吐鲁番、冬季黑河、高原西藏各种环境,总共跑出64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62圈。这么折腾下来,再怎么讲究理论参数,也算给用户吃颗定心丸吧?
智能驾驶系统也是主打卖点之一,全系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700TOPS),采用激光雷达方案,并且支持1000万个Clips版本端到端辅助驾驶模型。从技术角度讲,这是往拟人化方向努力,据称识别障碍物与慢速车辆能力提升三倍以上。在市区开惯油动车的人估计需要时间适应,但对于追求科技感的新用户这波升级吸引力确实不低。此外还有4D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以及12颗超声波雷达全套武装,将来XLA大模型预计年底升级,到时候实际表现怎样值得期待一下。
顺便插一句,当年特斯拉入华带来的鲶鱼效应,让国产品牌集体觉醒,如今十年过去,新老势力角色互换,新玩家反而成主角。这一次连友商都紧张,一夜之间降价促销消息满屏飞舞,就怕被卷走订单。但背后的压力也是真的,比如产能爬坡速度。今年二期工厂已经验收完毕,很快投产,可按目前订单来看,即使三班倒生产节奏也是挑战。如果出现去年SU7那样排队数月现象,又该考验耐性与信任度啦。有意思的是黄牛居然也混进来了,有朋友半夜收到陌生电话问愿不愿意转让订单——买Labubu似乎更容易些哈!
财报方面,今年Q1业绩同比增长47%,营收1113亿创历史新高;手机业务全球前三稳住阵脚,自研玄戒芯片实现量产……这些都是支撑造车梦的重要砝码。据传未来五年研发投入将达到2000亿人民币,在质量与创新之间持续发力,高端化盈利路线已经写进企业规划书里。不难看出,小米押注的不仅仅是一款车型,而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一盘棋局。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是选择继续等待交付?还是趁早加入这一波浪潮?答案各有不同,就看个人需求权衡啦~
最后忍不住想起几年前陪父母去4S店买第一辆合资SUV,那会儿我们纠结发动机噪音、中控塑料质感,还有保养费用,现在呢?智能辅助驾驶、防晒玻璃、大屏幕无线充……时代变化太快,每个人都会遇见属于自己的选择题,只不过答案总是在不断刷新中浮现罢了。有机会的话,下周约几个同事一起去试乘试驾,把那些纸面参数落地成真实体验,再决定值不值得冲这一票热情!生活总归离不开柴米油盐,却偶尔需要一点星辰大海作伴,你认同吗?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