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聊的,是汽车行业里一件让人心头一沉的事。
曾几何时,日产作为全球汽车巨头之一,风头无两。
然而,2024年的财报却让人大跌眼镜——净亏损高达6708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326亿元。
这个数字,几乎吞噬了比亚迪一年的净利润,让人不禁感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仅仅一年前的2023年,日产还坐拥4266亿日元的净利润。
这一年间的急转直下,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这家拥有近九十年历史的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步履维艰、显露疲态的真实写照。
---
销量滑坡:中国市场的“兵败如山倒”
亏损的根源,追溯起来还是销量的乏力。
2024年,日产全球总销量为334.6万辆,相比2023年微跌3%。
全球数据看似波澜不惊,但细察中国市场,那跌幅就不是“微不足道”能形容的了,直接超过了12%。
犹记得2021年,高国林主政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时期,日产在华销量曾达到113万辆的巅峰。
仅仅三年,销量便直线坠落,几近腰斩。
日产自身对未来也难言乐观,预估2025财年全球销量将继续下滑2.9%,降至325万辆,而症结所在,正是中国市场持续的销售疲软。
这好比一场赛跑,曾经的领跑者,如今因为核心赛道的失利,正被后来者迅速超越。
---
“瘦身计划”:断臂求生,能否力挽狂澜?
面对如此困局,日产不得不祭出“瘦身计划”,意图通过减少雇员、关闭工厂来削减成本,以期达到收支平衡。
新上任的CEO伊万·埃斯皮诺萨已明确表态,到2027年,全球生产工厂将从17个锐减至10个,产能同步下调至250万辆。
更令人震惊的是,还将裁员2万人。
这2万个岗位,覆盖了生产制造、销售管理、技术研发等多个部门,其中制造部门的裁员比例更是高达65%。
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可见日产已然被逼到墙角。
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瘦身行动”,是否会波及到中国的日产分支机构呢?
咱们不妨仔细分析。
日产在中国拥有全资、合资、控股及参股子公司共10家,这些机构的正式雇员总数达43717人,约占日产全球雇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若按全球裁员比例推算,中国地区至少将有6700个岗位面临调整。
再看工厂布局。
日产在华拥有广州、襄阳、郑州、大连、十堰等多个生产基地。
其中,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在广州有2座整车工厂和1座发动机工厂,在襄阳、郑州、大连各有1座整车工厂,而常州工厂已于去年关停。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在郑州设有1座整车工厂,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十堰也有一座整车工厂。
扣除已关闭的常州工厂,日产目前在中国仍有7座整车工厂和1座发动机工厂在运转。
根据日产全球关闭7座工厂的规划,中国地区极有可能关闭2至3座工厂。
目前,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月产销规模已跌至3~4万辆。
照此推算,即便乐观估计,其年产销规模也难超50万辆。
如此体量,两座整车工厂加一座发动机工厂已绰绰有余。
因此,未来两三年内,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继续关闭工厂、精简人员,已是箭在弦上。
---
凤凰涅槃,抑或英雄迟暮?
日产和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当前所面临的挑战,确实如履薄冰。
正如《道德经》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越是在逆境中,越能检验经营管理者的智慧与魄力。
日产能否在这场行业变革中浴火重生,重新找回昔日荣光,全赖其决策层能否真正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智慧。
汽车行业的转型,并非一时之风潮,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
传统燃油车巨头如何适应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是摆在每一位车企掌舵人面前的考题。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其中也蕴含着重要的启示:在选购车辆时,除了考量品牌历史的厚重,更需审视其在未来赛道上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储备。
您认为,面对日新月异的汽车市场,我们是应该继续拥抱传统,还是积极投入电动化、智能化的怀抱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