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与大众再联手,深化合作,车圈震动

最近汽车圈发生的一件事,让很多人看了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咱们过去几十年的认知。

这件事的主角,就是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和咱们中国的新势力车企小鹏。

新闻标题说,小鹏和大众又一次加深了合作。

这个“又”字用得就很有意思,说明这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的合作深度,可以说把很多人都给惊到了。

小鹏与大众再联手,深化合作,车圈震动-有驾

过去我们总说,我们用市场换技术,让国外的车企来中国建厂,教我们怎么造车。

可现在,情况好像反过来了,曾经的“老师傅”大众,开始反过来向咱们的“新学生”小鹏买技术,而且买的还不是一般的技术,是关乎未来汽车命脉的核心东西。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背后反映了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咱们得先弄明白,大众这次到底从小鹏这儿要买什么。

协议里提到了一个听起来很专业的词,叫“电子电气架构”。

这个东西普通老百姓听着可能一头雾水,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方来理解。

您可以把过去的传统汽车想象成一个功能手机,打电话、发短信,每个功能都是独立的,按键也是固定的。

而现在的智能汽车,就像一部智能手机,它有一个强大的操作系统,比如安卓或者苹果的iOS,所有的功能,不管是导航、听音乐、看视频,还是车辆的自动驾驶、能量管理,都像一个个APP一样,运行在这个操作系统上。

这个“电子电气架构”,就相当于是智能汽车的这个“操作系统”和承载它的“中央处理器”。

它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一辆车聪不聪明,反应快不快,以后能不能通过软件升级获得新功能。

这下问题就清楚了。

大众作为传统汽车时代的王者,在机械方面,比如发动机、变速箱,那绝对是顶尖高手。

但在进入智能电动车时代后,它在软件和智能化这方面,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大众自己也花了大价钱成立了软件公司,想自己搞这个“操作系统”,但过程非常不顺利,导致新车开发进度缓慢,问题也不少。

小鹏与大众再联手,深化合作,车圈震动-有驾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拳脚功夫天下第一,但突然有一天比武改成了用电脑编程,他就懵了。

而小鹏汽车呢,作为咱们中国土生土长的“造车新势力”,从一出生就泡在互联网和智能化的环境里,它最擅长的,恰恰就是大众最头疼的这个“电子电气架构”。

于是,一场非常有意思的交易就发生了。

在2023年的时候,大众就宣布要投资小鹏汽车7亿美元,当时大家就看明白了,大众是看上了小鹏的这颗“聪明大脑”。

双方在2024年7月就签订了协议,要一起开发这个先进的架构,准备用在大众未来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纯电动汽车上。

这在当时已经是个大新闻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才过了一个月,双方的合作直接“超级加倍”了。

最新的协议里说,这个联合开发的“大脑”,不仅要用在纯电动车上,还要用到大众在中国的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上。

这个消息的意义可就太重大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大众不只是想在电动车这个新赛道上“抄个近道”,而是打算把它在中国市场的全部主力产品,都换上这颗带有中国技术基因的“大脑”。

这等于是在向全世界承认,在汽车智能化这个关键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已经领先,并且强大到足以让全球巨头放下身段,全面采用。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合作”了,这是一种深度的技术依赖。

想当年,我们研究大众的EA888发动机,琢磨它的DSG变速箱,感觉那是高不可攀的技术。

而今天,轮到大众来采购我们的“数字发动机”和“智能神经系统”了。

小鹏与大众再联手,深化合作,车圈震动-有驾

这种角色的互换,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决定性跨越。

当然,这种趋势并不仅仅体现在大众和小鹏这一对组合上。

就在同一天,还有另一条新闻也印证了这一点。

那就是中国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科技,宣布拿下了丰田汽车的订单。

丰田是什么样的企业?

那是全球汽车界的“老顽固”,以质量控制严苛、供应链体系保守封闭而著称。

想给丰田供货,比登天还难,它的核心供应商基本都是日本本土的“老伙计”。

但是,为了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丰田也不得不开始使用激光雷达这种高精尖的传感器。

激光雷达就像是汽车的超强“眼睛”,能看得更远、更清楚,是实现安全自动驾驶的关键硬件。

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挑选最好的“眼睛”时,丰田最终选择了来自中国的禾赛。

这说明,在激光雷达这个代表着顶级硬件制造水平的领域,中国企业无论是技术性能、量产能力还是成本控制,都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

根据权威机构的数据,禾赛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接近一半,是绝对的行业龙头。

当你的产品好到别人没法选的时候,所谓的行业壁垒也就不存在了。

这不仅仅是禾赛一家的成功,它代表的是整个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崛起,我们不仅能造软件“大脑”,也能造顶级的硬件“眼睛”。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合作,汽车产业的变革也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鹏与大众再联手,深化合作,车圈震动-有驾

比如另一条新闻,比亚迪商用车和京东汽车达成了战略合作。

这听起来好像没有大众小鹏那么震撼,但实际上意义同样深远。

京东拥有中国最庞大的物流车队之一,每天有无数的货车穿梭在城市和乡间,为我们配送包裹。

这些车就是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

现在,把这些烧油的货车换成电动的,不仅能省下一大笔油钱,还能减少污染。

而比亚迪,恰恰是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佼佼者,它自己生产电池、电机、电控和芯片,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这次合作,就是把最好的新能源物流产品,和最大的应用场景结合在了一起。

这会让新能源汽车更快地进入到物流、配送等各个行业,让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变得更加绿色和高效。

最后,还有一条关于沃尔沃的新闻也很有趣。

说沃尔沃全新XC70量产下线了。

很多老车迷可能会觉得奇怪,XC70不是一款早就停产的旅行车吗?

怎么又冒出来一个SUV?

而且它的平台架构,用的是吉利集团的,而不是沃尔沃自己的。

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新趋势。

自从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双方的融合越来越深。

现在,吉利作为中国的母公司,可以更灵活地运用沃尔沃这个国际品牌,开发出一些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特供”车型,来填补市场空白。

这也说明,中国资本不仅能“买下来”国际品牌,更能深度参与其运营和产品规划,让这些老牌劲旅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2025年8月15日这一天发生的这几件事,虽然主角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清晰的方向: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被深刻地重塑,而中国,正前所未有地站在了这场变革的中心舞台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