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一直在琢磨一件事。你知道的,咱们汽车行业的事情,从研发到供应链,再到渠道、用户,都是极为复杂的交织网。前几天和一位同行聊天,他就说:你看,现在的消费者其实越来越看重智能化,尤其是年轻用户,别人车都在弄大屏、自动驾驶辅助,可我们这个价位,能装L2级辅助,已经算不错了。我心里暗想:这话说的有点道理,但真能拉开差距吗?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点。
说到几个价格区间,我估摸着,12万到15万的SUV市场,竞争特别激烈。不是说这价位没车能玩,而是真的没人愿意为一辆代步车花太多心思。尤其是和合资同价位车比,比如一些国产品牌,像吉利、长安,它们的智能化配置基本上都开始标配了,像自适应巡航、360全景等,甚至还推一些小型电动车。反观奥迪,虽然它的品牌气质高,但在这个价位,确实内在差距明显。比如说,早就搭载了1.5T发动机,实际表现还算可以,但噪音大,起步略肉——这是我体验过的小问题。
我记得我之前翻了下笔记,某次去4S店,销售说:我们的Q2L还是很有市场潜力的。我当时心里就想:潜力?大概是因为它的外观和品牌吧。那天我特意留意了车内细节,发现塑料感比较突出,毕竟内饰老旧了点,跟竞品比,没那么新鲜。有一位朋友开过类似价位的长安CS55Plus,他说:好看是真的好看,但开起来就普通。这点我也认同。外形时尚,轮毂细节也不错,但驾驶体验还是偏向实用,不追求极致操控。
刚才我翻了下相册,拍过一张双五辐的轮毂,表面雾黑,挺有运动感。可惜的是,内饰那个老模样,真觉得有点掉队了。你猜,为什么很多年轻用户对这个不买账?我觉得主要还是感官体验不够,里面用料塑料多,坐进去有点廉价感。其实说白了,就算把配置拉满,用户也会担心耐用性,尤其是变速箱这个事情——那套7挡干式双离合,可靠性咋说?我认识的修理工就说:干式双离合,维修贵,故障率也偏高。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反过来想,厂商也不得不妥协。为何不换成CVT或者常规AT?这其实关乎研发成本和供应链的选择。讲个小事情:我前几天和一位修理工聊,他说:你懂的,奥迪这个平台可能没有你想象那么灵活。我还记得他还补充一句:就是为了品牌,甭管啥问题,维修费都挺高的。其实这也是一种隐形的门槛,限制了部分用户的需求。
说到智能化,这点我觉得挺吊诡。26款支持L2辅助的配置,价格却很难普及。用户不信?看看市场:多数人不愿意多掏几千元,只为那点自动辅助,加上整个系统的屏幕尺寸又小,操作不够顺畅,体验感差不少。有时候我觉得,有些车企的思路太死板,觉得配置多砸点钱,用户就买单,但实际上用户更在意真实用性。假如你准备为一个车载360安全影像多支付,那你会不会更愿意去某些国产品牌或者合资新品牌?这是个疑问。
你会不会觉得,其实很多车的智能化都变成了噱头?我还曾经遇到个朋友,他试驾了几款同价位SUV,最后说:买它吧,外形酷,别的用料都还可以。但实际上,开久了我发现,他最在乎的是油耗和保值率。其实我自己也在心里打过算盘——乍一看,百公里油耗估算在8L左右?算起来不算太差,但保值率嘛,估计到五年,剩下一半都不一定。毕竟品牌认知和用料品质……总有点距离。
带着这些思考,也就怪不得我会反复琢磨:在这个区间,要不要持怀疑态度?开起来怎么样?很多时候不光看配置、价格,还得看车型的实操差别。比如说同样12万左右的SUV,合资的可能噪音更小点,超车动力更稳定。而国产的,比如吉利的博越,可能空间感更好,配置更丰富,但你要接受它的驾驶质感逊色点。就像我那朋友说:配置花样多,但油耗提高了点。这其实就是车的取舍问题。
我还在思考那两天一个修理工的一句话:这车,国外用料不过关,国产车的料还挺厚实。听起来是黑话,但我觉得有点道理。毕竟,供应链在后端支撑着整车的品质,从零件到整车装配,任何环节出问题,产生的故障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你说,厂商对这个环节重视到什么程度?我猜,也许不够。一是追求成本管控,二在那个价位上还能期望什么?反正是两难。
怎么说呢?如果只是用来代步,且喜欢这个品牌的耐用感、外观,那么这辆车还是真的可以考虑的。但是,想再追求点智能化体验,似乎还得另做打算。买车还得看用多开心,哪里都不完美。你觉得呢?生活中,有没有哪次开车体验让你真心满意,又或者突发想换车的冲动?我其实挺好奇,这样的价格区间,年轻人到底期待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