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M4 CS 2025车型首次试驾体验:与CSL的差异探讨
底盘抓地力固然重要,但座椅舒适度同样不容忽视。
汽车制造商投入巨资,旨在为顾客带来惊喜与愉悦的体验。一辆汽车若能展现出奇妙、出人意料的特质,自然十分令人欣喜;而有时候,一辆表现稳定可预测的汽车同样能吸引目光。这正如2025款宝马M4 CS所展现的。宝马沿用了相同的公式,将其应用于新款M4的轻量级后驱版本——M4 CSL,并配备了以性能为导向的满意选择。其魅力几乎令人无法抗拒,即使价格比标准M4高出约6万美元。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M3 CS。它与M3 CSL颇为相似,同样聚焦于性能表现。然而,M3 CS采用了全轮驱动以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取代了手动变速箱。因此,它在重量上略重,动力方面稍逊一筹。但拥有543马力的动力输出,全轮驱动的优势显而易见,仍然值得注目。
让我们聚焦M4 CS。这款车型几乎囊括了CSL的所有性能特点,同时融入了一些精致且吸引人的风格调整,并配备了BMW的xDrive系统以实现四轮驱动。
这并非一般的全轮驱动,它配备了一个智能中央差速器,与每个轴上的开放式差速器相互连接。中央差速器能够灵活地调整前后扭矩分配,甚至在必要时完全断开前轴,使M4 CS转变为后轮驱动。此外,还配备了一个主动的差速器,能够动态调整左右轮的扭矩分配,将更多动力传送到外侧车轮,以抵消全轮驱动平台可能产生的转向不足。
然而,尽管M4 CS在传动系统方面表现出色,但与CSL相比,其重量仍多出约240磅,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为了深入了解M4 CS的性能,我抓住了宝马提供的在奥地利萨尔茨堡赛道试驾的机会。这条蜿蜒的赛道位于一个迷人的山谷之中,环境静谧,似乎赛道上汽车的引擎轰鸣成为了主角。这条2.6英里长的赛道既有弯道也有直道,充分考验了汽车的低速灵活性和高速稳定性。
遗憾的是,我没有机会在公路上体验M4 CS。我所驾驶的车型配备了半光滑米其林Pilot Sport Cup 2R轮胎,这种轮胎在美国是可选配置。
在萨尔茨堡赛道的试驾过程中,信心至关重要。凭借543马力的强劲动力,全轮驱动为我带来了额外的信心。驱动前轴的过程十分微妙,由于更多的扭矩被传递到后轮,M4 CS的驾驶感受仍然像是一辆后驱车型。在加速时,汽车的后端会以稳定而渐进的方式向前移动,这一过程虽不会被称为迅速,但绝对有趣且令人愉悦。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M4 CS在赛道上的转弯半径更小,转弯速度更慢。我得以在弯道之后迅速回归直道开始下一圈。通常情况下,过于急切的入弯速度会导致转向不足,进而影响直道上的最高速度,但M4 CS的表现却令人惊喜。
再次证明,尽管M4 CS拥有约3880磅的车重,但其表现出的敏捷性和快速转弯能力令人惊叹。这是一款拥有全轮驱动系统的罕见车型,即使在极端驾驶情况下加大油门,它也能轻松地从转向不足中恢复过来。后轴扭矩矢量控制与前轴上的精细动力应用的结合,使得这款车能够轻松应对我的各种要求,并乐意带我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自适应悬架系统同样表现出色,在赛道的首个弯道上,它能够轻松越过路缘,让赛车流畅地倾斜、落下并稳定下来。在赛道的直道上,即使进入快速弯道前是盲区制动区,CS也能保持平稳,让我能够直接恢复动力。即使在高速行驶于颠簸的沥青路面上,当车速飙升至最高188英里/小时时,CS也能精准地响应我的速度需求,让我看到远处的速度超过160英里/小时,展现出其卓越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说到绝对的愉悦感受,其实并不全然。CS所配备的M Carbon Full Bucket座椅,其设计角度过大,实用性有待提高。座椅底部的小型碳纤维面板将驾驶员的双腿分开,其设计颇有些类似泌尿科医生的办公室座椅,长时间驾驶容易造成不适,难以转移重心。
我曾以为这类座椅在赛道上使用时会比公路驾驶时更为合适,但现实并非如此。对于左脚刹车的我而言,更喜欢将左腿放在座椅中间以便与踏板对齐。然而在这里,这个设计意味着需要痛苦地跨过那个令人不悦的碳纤维凸起。
此外,M4 CS的外观设计颇具争议性,未必能赢得所有人的喜爱。四年前新款M3和M4问世时,我对其喇叭形鼻孔造型并不感冒。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逐渐喜欢上它。当我走近眼前的马恩岛绿色M4 CS时,青铜色车轮与车身的油漆形成鲜明对比,令我为之倾倒。
这款车的独特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设计理念与CSL一脉相承,同时借鉴了IMSA M4 GT3的元素。前保险杠底部新增的小翼和散热器格栅孔内运用的低调红色,都大大增强了其视觉吸引力。这种自信的设计,与这款车的特性相得益彰。
M4 CS的外观设计亮眼,驾驶体验更是超越了一般车型,然而,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座椅的舒适度有待提高,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除此之外,这款车的价格也是一大考量因素。起售价125,325美元,相较于CSL的140,000美元已有一定优势,但相较于基础款宝马M4仍高出45,050美元。那么,这溢出的价格是否物有所值呢?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答案或许是否定的。然而,汽车设计并非纯粹为了满足逻辑思考,这款车的魅力远超过于其价格的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