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开车,是不是都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
就是时不时地低头瞅一眼方向盘后面的仪表盘。
看看现在开多快了,油箱里的油还够不够跑趟远门,导航地图上的箭头到底让往哪拐。
这个动作我们做了几十年,好像天经地义,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挺危险的。
眼睛离开路面哪怕一秒钟,在高速上车子就已经“盲开”出去几十米了,万一前面有个急刹车,后果不堪设想。
大家心里都嘀咕,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我们能眼不离路,就把这些重要信息全看了吗?
这个问题,国内的理想汽车给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答案。
他们直接把传统车上那个仪表盘给取消了,换成了一个叫HUD抬头显示器的东西。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投影仪,能把车速、导航这些信息直接投射到驾驶员前方的挡风玻璃上,形成一个悬浮在空中的虚拟图像。
这样一来,你的视线就不用在远方的路面和近处的仪表盘之间来回切换了,眼睛一直盯着前方,就能把车况看得一清二楚。
根据一些专业测试数据,这种设计能让驾驶员视线向下移动的幅度减少高达百分之八十,大大降低了因为分神而带来的风险。
这不仅仅是个小改动,更是对传统驾驶习惯的一次彻底革新,是中国汽车工程师们从用户安全的根本需求出发,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
那么,这个HUD用起来到底怎么样?
理想给它设计了五种不同的显示模式,就像是给司机配了五套不同的“装备”,可以根据路况和需求随时切换,而且操作起来特别方便,动动手指或者张张嘴就能搞定。
第一种是“车速模式”,也是最简洁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挡风玻璃上投射出的信息非常纯粹,就三样东西:你当前开车的实时速度、这条路的最高限速提醒,以及车辆的剩余续航里程。
这个续航里程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更贴近实际的WLTC工况或者看着更乐观的CLTC工况。
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在咱们每天上下班的熟悉路段开,路上情况心里都有数,不需要太多导航信息干扰,屏幕干干净净,让你能更专注于驾驶本身,感受车辆的动态。
第二种是“地图模式”,这对于那些方向感不太好,或者经常要去陌生地方的朋友来说,简直是救星。
尤其是在理想汽车进行了一次软件升级后,这个模式变得格外强大。
想象一下,你开车到一个岔路口特别多、立交桥盘根错节的复杂路段,正发愁该走哪条道呢,HUD上就会自动弹出一个清晰的路口放大图,用箭头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该往哪个车道并线。
不仅如此,前方路口的红绿灯还剩几秒变灯、路上哪个位置有测速摄像头,它都会提前显示出来。
这样一来,你再也不用手忙脚乱地一边开车一边扭头去看中控大屏上的导航了,心里有底,开车自然就从容多了。
第三种叫“环境感知模式”,这个模式科技感最强。
它能通过车上的各种摄像头和雷达,实时地把车子周围的环境,比如旁边的车辆、路上的行人、骑自行车的,都用三维模型的形式渲染出来,投射到你的眼前。
就好像给你开了个“上帝视角”,周围有什么动态的物体,都变成了清晰的虚拟图像,叠加在真实的道路画面上。
这个功能对于刚拿驾照的新手司机特别友好,在并线、转弯或者通过一些人车混杂的路口时,能帮你提前发现潜在的危险,给你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就像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旁边帮你看着一样。
第四种是“全部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把前面几种模式的核心信息全部整合到了一起。
车速、详细的导航指引、周围的环境感知画面,所有重要数据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你面前。
这个模式最适合跑长途高速,或者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
路况信息、导航路线、周围车流动态,所有的一切都尽在掌握,让你感觉对整个驾驶环境有了全局的把控。
最后一种,是特别为北方朋友设计的“雪地模式”。
这个设计可以说是非常贴心了。
冬天在北方开车,如果赶上下大雪,外面白茫茫一片,HUD默认的白色字体和图像很容易就看不清楚了。
这时候,你只需要对着车里的智能语音助手喊一句:“理想同学,打开雪地模式”,整个HUD的界面就会立刻切换成醒目的橙色。
这种高对比度的颜色在白色背景下识别度大大提高,有测试说能提升百分之五十。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功能,恰恰体现了咱们中国品牌在设计产品时,充分考虑到了国内复杂多样的气候和用户在实际场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真正用心在做产品。
说到切换,理想也提供了两种方式。
如果你喜欢精确的控制感,可以在中控大屏里一步步设置,甚至可以把“HUD模式切换”这个功能设置成方向盘交互屏上的一个快捷按钮,开车时手指一点就能快速调用。
如果你追求更便捷、更安全的体验,那就直接动嘴。
唤醒“理想同学”这个语音助手,直接说出你的指令,比如“切换到地图模式”或者“显示全部信息”,它的反应速度非常快,据说不到半秒钟,你话音刚落,眼前的画面就已经切换好了。
在开车的时候,能动嘴解决的事情绝不动手,这本身就是一种安全保障。
总的来说,理想汽车用HUD取代传统仪表盘,不仅仅是换了个显示器那么简单。
它背后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最重要的信息,就应该出现在驾驶员最重要的视野里。
它和方向盘上的小屏幕分工合作,HUD专注于呈现行车信息,而像调节悬挂高度这类操作则交给了小屏幕,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这种从“低头看表”到“抬头开车”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在人机交互领域的思考和进步。
它不再是简单地模仿和追随,而是开始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定义和创造更安全、更人性化的驾驶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