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当然不是说我个人对赚钱的感慨,虽然我也挺想感慨的。但个人的感慨,总归对时代进程没什么意义。
今天的感慨来自于本文的四张配图。
第一张:部分上市车企的财报数据
上市车企的半年报出来了,看净利润同比就知道2025年盈利有多难。实现销量增长在2025年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都要拼尽全力,更别说赚钱了。
上图仅仅是列出了6家车企的营收同比和净利润同比。很多时候我们认为销量越高赚钱越多、起码是薄利多销,但放在2025年的汽车市场,卖得越多可能亏的越多。
当然,从表格里来看,同比卖得少,可能亏的也很多。
从净利润来看,能称为优等生的其实只有两个,也说明在这个市场当中,不同的企业还是要依靠不同的方式来做精细化运营,“摸着xx的石头过河”,至少在数字反映出的现实来看,是行不通的。
这两个优等生是比亚迪和长城。
比亚迪是唯一实现销量和净利润均正向增长的品牌。但销量同比和营收同比增长幅度放在一起来看,比亚迪肯定是薄利多销了。净利润同比增长14%,已经是唯一一个同比正增长的企业。
长城从销量和营收来看都没那么起眼,尤其是销量,放在表格里都不够看。但盈利能力却是实打实的,营收同比增长和销量增长也保持了出奇一致。
去年就有人问我这是为什么。我说长城不打价格战,很多人都还不信,但数据骗不了人。从财报来看的话,长城的净利润并没有随着销量的微增而增长,优等生尚且如此,整个行业的压力可见一斑。
所以也能看得出,今年为什么比亚迪面临的压力那么大。从各个价位的主销车型来看,比亚迪都面临着不止一个对手的贴身攻击。有意思的是,尽管看起来在舆论场上,这两个选择了不同道路的优等生有点针锋相对不相往来的意思。
但实际上无论是主销车型区间还是用户群体画像,比亚迪和长城的重叠度之低,都算不上直接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最直接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吉利。本文不对具体车型来做对比,从吉利的财报上来看,销量增长最猛,营收同比和大家整体情况都差不多,要低于销量的增长水平。但同比净利润有所下降,和高歌猛进的销量战报颇有反差。
数据就是这些数据,但对于盈利很难的汽车市场来说,机会又在哪里呢?
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把高溢价、高价值车型的份额做起来。
长城已经做出了较好的示范,比如坦克品牌从不参与价格战,价格之稳定让旗下几乎所有车型在保值率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加上皮卡车型在市场上的高口碑,甚至于连营销费用投入都不需要太大,市场份额和销售利润,在整个渠道体系中都保持着明显高于行业的健康水平。
没有了销冠哈弗H6的长城,靠的是高价值高利润车型的稳。没有什么动辄月销量超过三四万的爆款,但一转眼就连高山系列单月都已经卖了几大千。
稳定赚钱的价值,或许要比爆款还大。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极氪和领克合并,并且不遗余力把最好的技术都全盘托出,推出更高价格的车型。虽说小订数量让我难以相信目前接近50万的车居然可以有那么多人愿意买单,但关注度是实打实的。
成都车展上,少数几个需要排队看车、且让人心甘情愿排队看车的,极氪9X便是其中之一。9X的成败,不仅是一款拉高均价车型的成败,或许也决定着吉利下一轮品牌升级、利润增长的号角是否能吹得够响。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比亚迪在成都车展上投入如此大品牌声势的原因。从品牌声量上来看,成都车展最舍得做营销的肯定是比亚迪:继续豪气包馆、投放大面积户外广告、除了馆内常规布展之外,还有户外专属品牌体验场地,仰望、方程豹、腾势三大品牌的独有技术,在户外专区都能亲身体验得到。
甚至于,在比亚迪的专馆内,寸土寸金的场地还有很大面积让给了技术类演示区域,比亚迪在强调今日之战绩,不仅是因为它准时站上了新能源风口上,更是建立在强大技术实力基础之上。从成都车展现场铺设的地毯,到展区精心的布置,我认为也是在酝酿着:下一轮技术升级以占据更高均价区间市场份额的野心。
长城亦如此。其中很好的观察窗口是魏牌。不知不觉中,魏牌已经从去年同期的单月最多3000多台、全年不到3万台的销量,逐渐攀升到单月过万了。目前整个魏牌两大系列车型蓝山和高山,形成了两个特点鲜明的大车系列,下一台更大、技术更先进的车型也已经蓄势待发。
今年5月份,长城发布了全动力智能超级平台,这也是全球唯一兼容五大动力形式的平台,这个平台上诞生的首款魏牌车型将会搭载2.0T混联系统,纯电续航超400公里。将是一款定位类似于极氪9X的、具备技术领先性的高端大型SUV——魏牌对于长城在利润上的贡献能力,也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强。
不同于声量更多来自于向上、高端甚至溢价上的努力,上汽则凭借更多品牌、更多合作模式而全面开花。
在即将上市且热度极高的新车当中,高端品牌如奥迪 E5 sportback、新一代智己LS6以及全新车型LS9;自主品牌如全新MG4、荣威M7 DMH;合资品牌上汽通用别克至境L7均已整装待发,甚至上汽大众把全新凌渡L放在成都车展以11.99万元的惊喜价格再战车市,更有上汽牵手鸿蒙智行的战略品牌尚界首款新车尚界H5即将发布。
作为拥有众多品牌、且积淀够强的多年中国汽车市场一哥,上汽才是在2025年真正有实力和比亚迪展开王者之战的车企。
第二张:主要车企前8个月销量
从前8个月销量来看,上汽和冠军的距离,其实只差一两个爆款;而比亚迪守住冠军的决定因素,则在于能否守住现有爆款,且逐步扩大和拉升基本盘。
从上面这个表格来看,我们更会发现:看似一片喧嚣的新势力销量之争,在社交媒体上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头破血流;但实际上,月销量不过10万,连主桌都上不了。这也难怪新势力目前销量最大的零跑就曾第一个说出“冲击月销10万”的豪言,因为在实现夺冠和预期盈利目标之后,这才是成为头部主流车企的黄金门票。
第三张:新势力车企前8个月销量
但值得关注的是,问界、蔚来、理想、小米凭借较高的均价,和车型多、实力强的头部车企们,走的并不是同一条路径。相比动辄10万+的单月销量,做好利润指标、增强盈利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问界霸榜40万元以上细分市场的同时,罕见出现了累计同比下滑,不过,要冲击月销3万台的M7箭在弦上。
蔚来则在乐道L90、蔚来ES8的强势声量支撑下,迈过3万月销量大关之后,公布了四季度冲击单月5万、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
理想的成败,则在于纯电车型i8以及后续车型i6的成败,尤其是在i8首个完整交付月9月份之后,才能看得出:这次蹲下来究竟是为了跳更高、还是真的就此蹲下了。
5月底的时候,有消息说理想内部将2025年的70万辆目标下调到64万辆。照目前的进度,这个目标也很难完成;不过,蔚来在去年也曾表示“2025年实现翻番”也就是44万辆,按照目前的交付指引以及预期,假如能按部就班的话,今年的销量差不多也就是35万台以上。
对于这些以高均价著称的新势力们品牌而言,信心才是黄金。只要今年能稳住,明年大概率就能赚钱。
第四张:中国车企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
近日有消息称,奇瑞在港交所上市在即——这才有人惊呼:原来奇瑞不是上市公司啊。单从上面这张关于海外销量的表格中,奇瑞的实力已经无需证明,坐稳2025年出口量第一不是悬念。
但其中,最耀眼的是比亚迪。同比增幅遥遥领先之外,冲击2025年海外销量破百万我认为是比亚迪今年的战略级目标。而在海外营销投入上,比亚迪从欧洲杯到赵心童,从国外随处可见的户外广告和逐渐增多的BYD车型,都能看到其积极进取的脚步。
一个真正成功的中国车企,或许不仅仅应该是中国市场的巨头,更应该是世界市场上的丰田——因此,海外市场的一百万辆,只能说是一个开始。而站在全球市场更为宏大的叙事角度来看,国内市场上的那点摩擦和拉踩,其实大可不必。
正如我此前写过,真正目光长远的企业,需要放弃那些短视的下水道流量,忍耐短暂的宁静、积攒更大的蓄力、找到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价值。
在汽车市场上,假如用“种草”的快消品心态,就算取得短暂舆论场和销量上的胜利,但说长期盈利,那是不大可能的。
因为盈利正如源源不断制造养分,建立在健康的品牌基础和向下扎根的力量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长成根基强壮的参天大树。
大树不是一天长成的,也不是靠抢别人的树荫长成的。树也会面临四季更迭,甚至是在冬季掉光叶子。但只要根基够强,春天来临,从第一片新叶,到满树绿叶,也终会长出。
从这个意义来说,没渡过冬的树,又怎能长成参天大树?
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下盈利很难的中国车市,正是一场试炼。
是草,总会草草收场。是树,总会突出重围成密林。
共勉。
(END)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