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任何名字里带“文化节”三个字的汽车展销会,都得留个心眼。
尤其是在长沙这种魔幻之地,9月23号搞的这个什么第十二届麓谷汽车文化节,听上去就特别的不务正业。
什么叫汽车文化?是发动机的轰鸣声,还是轮胎的橡胶味?都不是。真正的汽车文化,是销售小哥脸上那副“哥,我这个月就差您这一单就飞升了”的表情,是准车主们在各大论坛里为了“颗粒捕捉器”吵得天翻地覆的忠诚。
文化,是一种信仰。而文化节,就是把信仰拿出来搞促销,属于一种大型的赎罪券现场。
这届麓谷汽车文化节的开局就非常典中典,上来就说自己搞了个“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地铁车展、线上直播、园区车展。
翻译一下就是:海陆空三军立体化无死角精准打击你的钱包。
你坐地铁,它在地铁站里摆个易拉宝和一辆展车,在你上班路上精神最恍惚的时候给你来个致命一击;你躺在家里刷手机,它搞个直播间,用美颜拉满的主播和一堆“宝宝们”的弹幕,让你产生一种不花钱就亏了的幻觉;等你真的到了园区,那就是进了盘丝洞,五十多个品牌的“妖精”围着你,就问你怕不怕?
这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标准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
以前大家卖车,好歹还讲点武德,像是武林高手过招,你来我往,点到为止。现在不行了,现在的车市就是黑暗森林,谁先讲武德谁先死。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也别想开席。
所以你看麓谷这个操作,它已经放弃了精准捕捞,进化到了“拖网渔船”模式,管你是不是鱼,先捞上来再说。这种饱和式攻击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焦虑。不是怕你不买,是怕你被隔壁的王麻子抢走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发布了一个叫“大麓”的IP形象。
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吉祥物。
我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多年的中年人,看到这个操作的时候,太阳穴都一个趔趄。
兄弟,现在是什么时候?是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是所有车企都恨不得把自家CEO绑在车顶上直播跳科目三的时代。你居然还在慢悠悠地搞IP?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艺术精神。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玄学的角度去理解。
品牌本身就是一种玄学。为什么奔驰漏油了大家还抢着买?为什么特斯拉的车主能容忍那堪比毛坯房的内饰?因为品牌本身就是一种金钟罩铁布衫,是一种精神图腾。会买的人,就是喜欢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大麓”这个IP,可能压根就不是用来搞营销的。它是一个阵法,一个图腾,一个召唤兽。你以为你是去看车的,其实你是去参加一场大型的召唤仪式的,你签下的购车合同,就是你的投名状。你把钱交给了经销商这个移动的功德箱,换来的是“大麓”的庇佑。
这么一想,是不是就合理多了?甚至还有点赛博朋克修仙的味道。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降智。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
主办方还特别骄傲地提了一句,说他们要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消费者少跑腿”。
这句话简直是当代互联网黑话的巅峰之作。
什么叫“让数据多跑路”?就是说,从你点进直播间的那一刻起,你的所有行为数据、你的偏好、你的犹豫,都已经被打包分析,变成了他们数据库里的一行代码。你以为你在看车,其实是车在“看”你,算法在给你精准画像,比你妈都了解你喜欢什么颜色。
什么叫“让消费者少跑腿”?就是他们已经通过数据,把你看似随机的逛街路线,规划成了一条通往付款码的单行道。你走的每一步,都在他们的计算之内。你以为的自由选择,不过是算法为你量身定制的剧本。这哪是少跑腿,这简直就是装上了GPS的电子脚镣,目的地只有一个,就是刷卡机。
太可怕了。三体人看了都要气活过来,直呼内行。
然后就是那套熟悉的组合拳:四重礼遇、订车礼、幸运礼,无人机、露营套装、小家电。
这套逻辑,和你在拼多多上看到的“砍一刀”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它不是在卖车,它是在利用人类最原始的贪婪。它不断地给你一些小恩小惠,让你产生一种“占了天大便宜”的错觉,从而忽略了你即将要付出的那笔巨款。
就像一个压缩毛巾,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优惠,但在销售话术和礼品堆的浸泡下,瞬间膨胀成一个你无法拒绝的理由。
这帮人是真的疯了!
归根结底,所谓的汽车文化节,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的核心课题是:在2023年的秋天,把一群精疲力尽的普通人,变成一个心甘情愿的“车主”,需要几个步骤?
第一步,用“文化”的名义,降低你的心理防线。让你觉得这不是一个赤裸裸的买卖,而是一场潮流派对。
第二步,用海陆空的立体化宣传,把你拽进他们的信息茧房。让你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皆是“买买买”。
第三部,用一个萌萌的IP,给你一点精神上的虚无寄托。让你觉得你不是在消费,而是在加入一个组织,获得一种身份。
第四步,用一堆看似值钱但实际上没啥用的礼品,麻痹你的理性。让你从“我需要一辆车吗”的思考,滑坡到“我怎样才能拿到那台无人机”的贪婪。
每一步,都踩在人性的G点上。加大,加大,再加大。
讲真,我上次在线上看车,最后花了半小时研究主播身后的那盆绿萝长得怎么样。注意力这东西,很玄的。
所以,麓谷汽车文化节的本质是什么?
它不是什么消费升级的盛宴,也不是什么科技赋能的典范。
它是一面镜子。
镜子的一边,是快要被逼疯了的车企和经销商,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花样百出,只为了在这片血海里多呼吸一口氧气。他们卷直播、卷IP、卷礼品,甚至卷老板的精神状态,只求能活下去。
镜子的另一边,是同样快要被生活逼疯了的我们。我们渴望一辆车,渴望它带来的所谓自由和远方,渴望它能成为我们对抗平庸生活的一面盾牌。但我们又被价格、被性能、被那些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搞得晕头转向。
最终,这场“文化节”就在一种双方都心知肚明的表演中,达成了和解。
他们假装在搞文化,我们假装自己信了。
所以,这个汽车文化节的成功,和技术无关,和IP无关,只和人心有关。它不需要什么自动驾驶,它只需要开进你的心里。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因为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理,一个促销活动的关键不在于它有多牛,而在于它能不能让你产生一种“此时不买,天理难容”的幻觉。
能,就是能。
所以,麓谷汽车文化节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你开心就好。
反正最后掏钱的,又不是我。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