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将“中国开往欧洲的货运列车”,统一命名为“中欧班列”。
简单的说,中欧班列是国际货运列车,按不同出境口岸划分,可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
东线:从内蒙古满洲里(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出境,连接西伯利亚铁路后一路向西,通达莫斯科及东欧国家,主要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北地区。
中线:从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出境,途经蒙古国后接入西伯利亚铁路,开往欧洲各国,主要覆盖中国华北地区。
西线:从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经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抵达西欧各国,支线可延伸到伊朗、土耳其等国,主要覆盖中国中部、西部城市。(主流路线)
中欧班列麻烦在什么地方?
中欧班列距离普遍在10000~13000公里,是中国和欧洲的货运桥梁,但麻烦的地方有两点:
1.需要频繁换轨
国际铁路运输的难点就在于轨道标准不同,就不能做到统一吗?
这事还真不行,就算国际关系再好也没法谈,因为涉及到国家战略安全。
古罗马战车,大家都在网上见过,英国以罗马战车之间的距离修建铁路,即1435mm=标准轨。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防止敌军借助火车长驱直入,邻国之间通常会采用不同标准轨道,低于1435mm的为窄轨,大于1435mm的为宽轨。
考虑到战略安全,不同国家之间采用不同轨道标准,纯属正常现象。
中欧班列绝大多数线路,一趟下来需要更换2次轨道,第一次在中哈边境口岸,从中国标准轨1435mm,更换到哈萨克斯坦宽轨1520mm,第二次在白俄罗斯—波兰边境,从宽轨切换到标准轨。
小部分线路需要进行第三次换轨,例如从中国义乌开往西班牙马德里的班列,需要在法国与西班牙边境伊伦站进行第三次换轨。
每次换轨都极其麻烦,在高额工作量的背后是货物滞留时长。
中欧班列的总耗时一般在12~18天,其中,换轨占用时长约20%,也就是2.5~3.5天,如果货物堆积量太大,车站操作速度慢,货物可能在口岸滞留60~72小时,变相提高了货物的综合成本。
2.需要频繁更换司机
一般情况下,中欧班列更换司机的次数普遍在30~50次,如果线路特别长,也有超过60次的情况存在。
首先境内铁路有不同铁路局管理,不同管理区域需要更换不同司机,例如从义乌到阿拉山口,中途需要更换7名司机。
到了边境,除了更换轨道外,机车类型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在中哈边境(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中国运行的电力机车,就需要更换成哈方的内燃机车。
再加上出境后,国家法律、语言和操作规范等都不相同,所以需要通过频繁更换司机来解决,主流西线司机更换次数在20~25人,从中国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这条超长路线,需要更换超过60名司机。
既然这么麻烦,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中欧班列?
别看中欧班列总耗时15~20天,期间需要换轨和更换司机,但整体运输时长,远低于海运的45~60天。
另一个原因是,铁路受气候影响较低,海运特别容易受到台风、浓雾、巨浪等自然因素影响,出航事故风险率高,停航又浪费时间,欧洲航线正常耗时30~40天,受天气影响,动辄超过60天,而中欧班列基本能稳定在15~20天。
除了运输成本低,受天气影响小,大力发展中欧班列的另一大因素是突破地缘封锁
首先来看中欧班列,虽然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但西线占80%,从比例不难看出,中欧班列其实重点照顾的是中国中部、西部城市,因为这些城市远离出海口。
中欧班列相当于东部沿海城市的出海口,能迅速带动中西部城市经济,让相关产业链能蓬勃发展。
此外,中欧班列走的全是内线,不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容易被封锁的海道,当下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前段时间以色列和埃及的矛盾,导致大量船舶在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时战战兢兢。
中欧班列是中国开辟的一条安全通道,受国际局势影响低,并且一旦海运受到国际战争影响,货物也能通过铁路运往欧洲。
频繁更换司机,这一小问题,在中欧班列带来的巨大经济战略价值面前,可以忽略不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