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游客在暴雨中与向导失散,瑟瑟发抖被困海上1小时",这惊魂一幕就发生在五一假期的三亚。当游客的惊恐遭遇遇上官方"不存在失散"的通报,这场罗生门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旅游安全黑洞?
游客控诉与官方通报的"平行世界"
当事游客的描述令人揪心:仅1名向导带领11人出海,暴雨中集体跟丢向导,在冰冷海水中挣扎1小时后才艰难靠岸。而三亚官方的两次通报却坚称"不存在失散",理由是摩托艇装有定位装置,且已做好出海报备。更耐人寻味的是,官方一边否认失散,一边又对涉事俱乐部作出停业整顿处罚,这种自相矛盾的处理方式,像极了"左手辟谣右手整改"的危机公关套路。
摩托艇乱象背后的监管失灵
深入调查发现,这起事件暴露出三重安全漏洞:首先明显违反《三亚市摩托艇服务规范》中"每5名游客配1名向导"的规定;其次定位装置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实时救援作用;最重要的是,职能部门的事中监管严重缺位。值得玩味的是,涉事俱乐部能在明显违规的情况下正常运营,监管部门是否涉嫌"以罚代管"?当旅游安全让位于经济利益,类似的惊魂事件恐怕还会重演。
旅游安全不能止于"灭火式"整改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岛的门户,每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但类似事件已非首次发生,2022年就有游客因摩托艇侧翻险些丧命。官方通报中强调的"放心游平台"和"一艇一码"机制,在实际执行中显然打了折扣。真正的旅游安全,需要建立预防性监管体系:包括黑名单制度、实时监控平台、应急救援预案等。更重要的是转变监管思维,从"被动响应投诉"升级为"主动排查风险"。
当碧海蓝天变成游客的惊魂现场,损害的不仅是城市形象,更是人们对旅游安全的信心。三亚需要明白,再完美的定位装置也定位不到失职的灵魂,再及时的赔付也抚不平后怕的心理。唯有把每个游客的安全都当成自己的家人来守护,才能真正筑牢旅游安全的生命线。您在三亚旅游时遇到过类似惊险经历吗?欢迎分享您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推动旅游安全升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