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那两款Model Y呀,一会儿美版减配遭骂成“铁皮房”,一会儿中版加长又不够用,资本市场也是兴奋又担心的模样。其实吧,这事儿看似车的问题,归根究底还是马斯克那边出的主意。
说到马斯克,这两年他确实没把主要精力放在特斯拉上。自从2022年起,他一会儿跑去SpaceX搞火星任务,一会儿又管起X平台(之前的Twitter),还弄了个xAI,连政治方面的事都插上一脚。
以前他每周五都要和设计总监冯·霍尔茨豪森谈谈新车的点子,现在公司搬到得州,事情多了起来,这习惯也就没坚持下去了。
一个科技公司的创新可不是光靠创始人一个人的主意打出来的,得靠底下的人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还要允许大家试错,才能真正走出新路子。
马斯克在特斯拉可是一言九鼎,这点跟宗庆后当年搞娃哈哈挺像的,两人都靠一些爆款产品发达起来,特斯拉靠Model 3Y,娃哈哈则靠AD钙奶。不过如果之后都变成“领导说了算”,公司就只能靠以前的成就吃老本啦。
宗庆后在那会儿,娃哈哈也没啥新花样了,他走了之后,还陷在股权动荡里打转。虽然特斯拉的管理架构比娃哈哈专业一些,但产品方向全靠马斯克一句话,底下的团队基本上没啥自主发挥的空间。
结果就是,特斯拉六年都没推出一款完全不同的新车,推出的新品也都差强人意:2019年亮相的Cybertruck一出场就拿到百万人预约,但实际上年销量只有3.5万到5万辆;至于2017年宣布的Semi卡车,拖到2022年才敢量产,到现在在美国也就交出了几辆。
你说这不就是创始人精力分散了吗,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再看这两款争议不断的Model Y,真是越改越让人摸不着头脑。
美国市场的入门款售价是3.999万美元,表面看似降价了,可实际上把Autopilot自动驾驶、全景天窗都给删了,连车头的标志都没了。这一做法,国内网友都直呼它是“丐中丐”。
咱们这边的Model Y L加长了179毫米,轴距也拉长了150毫米,变成了三排六座的布局。可实际上,Model Y本身就是中型SUV,还带着溜背设计,第三排空间那是真有限,坐姿也偏矮,开长途的话,绝对不太舒服。
和同价位的理想i8、乐道L90比起来,Model Y的长宽高和轴距都要打个折,内部空间更是差得远—from-top到内饰设计,都还远远落后。
你说的这个事儿啊,资本市场的反应其实挺敏感的。之前一听说特斯拉要搞个便宜车,股价还涨了点儿,大家似乎挺看好的,可结果新车一出来,第二天股价就掉了4.45%,一下子蒸发了650亿美元的市值。这也说明投资者对新车的预期其实有些担忧,可能觉得价格压力大、盈利不确定或者市场接受度没那么理想,所以就迅速变脸了。
表面上看,这车似乎不算划算,可实际上呢,大家其实是不再相信特斯拉还能带来什么新惊喜了。现在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啊,早就不单单看科技标签了,更在意的是用车的实际体验。
你看中国车企挺聪明的,搞了蔚来萤火虫、小鹏MONA这些独立品牌,从源头上降低成本,外观和内饰都挺有看头。反观特斯拉嘛,直接砍配置,降个价格,这不就是在消耗之前积攒的科技先锋形象吗?
到了2025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还真是一针见血。特斯拉全球交付了49.7万辆,刷新了纪录,但中国市场的销量只够不到17万辆,甚至比去年17.6万辆还少了一点。要是继续靠老车改个款凑凑数,中国市场的份额恐怕会持续缩水啊。
最近马斯克说打算每周七天都住在特斯拉公司里,态度还算挺积极的,但光拼体力、靠耗时间没什么用,得想点新办法。
要把注意力真正放在汽车这块主业上,别再东摸西摸、分心太多;再者要学学硅谷那些大佬,比如谷歌让员工用20%的时间搞自己喜欢的项目,就因此诞生了Gmail。
特斯拉既有资金又有技术实力,完全能组建跨部门的创新团队或设立研发基金,给团队成员充分的试错空间,甚至把产品创新纳入高管的考核内容,这样一来,创新就不再是马斯克一个人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马斯克需要进行自我革新,放下事事亲力亲为的执念。你看乔布斯回归苹果,也不是啥都自己干,是靠团队一块儿琢磨出iPhone来的。
要是马斯克继续把特斯拉当成他个人的实验场,再怎么每天泡在厂房里,也无法重新找回那年定义新能源车的那股神气。
毕竟,了不起的公司从来都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传奇,而是一帮人齐心协力的结果。马斯克要不要放权,这关头不仅关乎特斯拉的明天,还直接影响他是不是能从科技网红变成真正的企业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