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赛车比赛,到底是谁的狂欢,谁又是在那儿赔钱吆喝的?
我就看到热搜说,王一博要去参加GT3的比赛了,这周六。排位赛,还有第一回合正赛。你说这事儿,让我想问,这到底是去看赛车,还是去看人?我承认,我一开始也被这个消息吸引了,毕竟这名字,在娱乐圈也算响当当的。但仔细一想,我发现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
之前不是也有明星跨界玩赛车嘛,结果怎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有时候,看着那些车手在赛道上风驰电掣,那种速度与激情,确实能让人热血沸腾。可一旦和流量明星的名字绑在一起,总感觉味道就变了。就拿这次来说,官方通稿写得头头是道,什么“汇聚众多车迷期待”、“激烈角逐”,听着就挺官方的。但话说回来,有多少人是冲着GT3本身来的,又有多少人是冲着他来的,这中间的比例,我可真不好说。
我还记得几年前,有个流量小生也号称要进军赛车界,当时闹出的动静也不小。各种宣传,各种噱头,弄得跟要拿世界冠军似的。结果呢,比赛一结束,人就消失了,好像从没出现过一样。留下一堆车迷在原地凌乱,不知道该吐槽啥是好。这种“玩票”性质的参与,有时候真的挺让人无奈的。
这次王一博参加的GT3比赛,据说还是有一定分量的。GT3这个级别,在国际赛车界也算得上是顶尖的赛事之一了。2022年的国际汽联GT世界杯,就汇集了来自全球的顶尖车队和车手。那些真正的赛车手,他们为了能在赛道上驰骋,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这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他们可能从小就接触赛车,把赛车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可当一个在娱乐圈光鲜亮丽的明星,突然闯进这个专业领域,难免会让人产生一些疑问。他的出现,究竟是为了提升赛车运动的影响力,还是仅仅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个“赛车手”的头衔,好吸引更多的粉丝和关注?我不是说他不能玩,谁都有追求自己爱好的权利。只是,当这个爱好涉及到专业竞技,涉及到无数真正热爱赛车的人的努力时,就得更谨慎一些了。
我查了下,王一博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赛车。他早在2019年就拿到了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的赛车驾照,也参加过一些国内的比赛。有一次,在珠海国际赛车场,他参加了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的比赛,成绩也不算太差。但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和GT3,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GT3的竞争,那才叫残酷。
我想起当时那个比赛,场上的气氛,我当时在网上看直播,感觉就和现在网上讨论的热度有点像。一边是兴奋的车迷,一边是对比赛本身的期待,还有一部分人,就是等着看明星表现的。这种混杂在一起的情绪,有时候反而让人难以聚焦到赛车本身。
我有时候觉得,现在的很多事情,都变得太快了。一个人的身份,可以瞬间切换。今天还是流量巨星,明天就成了赛车手,后天说不定又是导演、企业家。我不是反对多元发展,只是觉得,如果连最基本的专业性都丢掉了,那还能剩下什么?
就说这次吧,他能在这场GT3的比赛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我倒真有点好奇。不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而是想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正投入进去,有没有把赛车当回事。如果只是来走个过场,那对我来说,就有点让人失望了。毕竟,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多真正热爱赛车、为赛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
而且,这热搜一刷,各种营销号就开始狂欢了。“XX明星赛车首秀!”“XX明星赛车实力惊人!”看得我有点头疼。他们会把一切都包装得光鲜亮丽,仿佛一切都那么完美。但真实情况呢?有多少是媒体的滤镜,有多少是粉丝的狂热,又有多少是现实的骨感,这中间的距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我不是说要否定他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是,当一个人的光芒,已经足够耀眼的时候,再去追逐另一个领域的成功,就容易被放大,也容易被质疑。尤其是当这个领域,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多年积累和实打实的经验时。
我就想问,这次比赛,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乎那辆车的性能,那条赛道的挑战,以及那些默默付出的工程师和赛车团队?还是说,大家只是想看看,那个坐在驾驶座上的,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那张脸。
这周六的比赛,确实值得关注。不光是因为他,也因为GT3这个赛车本身。我希望,最终留给我们的,是赛道上精彩的超越,是轮胎摩擦地面的轰鸣,而不是赛后又一轮的流量狂欢。
话说回来,他这次到底能跑出什么成绩?会不会有人专门去现场,只为了一睹他的风采,而对真正的比赛本身漠不关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