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穆砚
4月21日晚间,海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马汽车”或“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营业收入为17.8亿元,同比下降30.28%;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2.02亿元变为亏损1.4亿元,亏损额有所减少;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3.23亿元变为亏损4.06亿元,亏损额进一步扩大;基本每股收益-0.085元/股。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2024年年报,揭开了这家老牌车企转型期的阵痛图景。尽管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较上年收窄至1.4亿元,但30.28%的营收降幅与扣非后亏损扩大的背离走势,暴露出企业造血能力的深层隐忧。
海马汽车年报披露,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海马7X-E、海马7X和海马8S等,目标市场包括海外市场及国内重点区域市场。在售产品方面,海马7X-E是海马汽车新能源转型阶段首款智能纯电动车型,续航里程510km;海马7X是一款面向多人口家庭打造的七座汽车产品;海马8S是一款紧凑型智能SUV产品,是公司首款智能互联汽车产品。与此同时,在海外市场,公司其他在售产品包括海马S7、海马S5等。海马汽车选择不多的产品系列,在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显然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
年报显示,受国内外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公司全年产品销量同比大幅下降,其中MPV、SUV等主力车型销量滑坡尤为明显。年报称,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多变环境,公司谨慎推进海外业务,在上半年经营中主动控制产品出口规模以规避风险,由此导致公司全年产销规模同比有所下降。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虽降低经营风险,却直接导致产销规模缩水。这种进退之间的平衡难题,恰是传统车企转型期的典型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营收规模缩减背景下,海马汽车销售费用仍逆势增长26.43%,市场推广投入与销售成效形成了错配。年报披露,海马汽车2024年产量仅为12025辆,销售量仅为15497辆。在如今部分头部品牌一款车型动辄月销过万辆的数量级面前,海马汽车的产销量几乎已是“查无此车”的状况,侧面反映了传统营销模式在新竞争环境下已经近乎失效。
一方面,海马汽车主业疲软导致扣非后的净亏损实际扩大至4.06亿元,同比下降25.74%。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66亿元,主要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2.44亿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3922万元等。若剔除这些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亏损情况更为严峻,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新能源转型的成效尚未体现在财报上。尽管年报强调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有所提升,且在东南亚市场取得突破,但年报中公司所有整车产品产销情况显示,境内地区产量锐减61.47%,销售量大降40.69%;境外地区产量锐减60.37%,销售量大降44.74%。战略方向与财务表现的脱节,显示新业务短期内难以对冲传统业务下滑。
产品创新方面,海马汽车在年报中称,氢能汽车项目有所突破。与丰田汽车在氢能汽车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两个氢能汽车示范运营项目分别于2024年3月、9月投入运营,截至2024年底,50台氢能汽车单台平均里程已达1.6万公里,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验证,为下一步的产业化打下基础。
事实上,作为全球最早押注氢能路线的车企,丰田氢能源汽车正陷入多重争议漩涡。在环保价值、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及市场前景等维度,其产品逻辑遭受来自学界、消费者和产业界的全方位质疑。2024年丰田氢燃料车全球销量不足5万辆,不足其电动车销量的十分之一。在研发端,丰田公司被迫调整纯电与氢能的资源配比,2025年氢能研发预算同比进行了一定的缩减,重心向固态电池等领域倾斜。在丰田公司自己都卖不动氢能源汽车的形势下,海马汽车在新能源转型路上,会不会追随错了方向?
审读:汪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