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正式确认,绍兴地铁2号线于9月13日23时30分许发生一起列车撞击保洁员的严重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目前浙江省已启动提级调查程序,承诺60日内公布调查报告。这起发生在末班车后的非运营时段事故,暴露出地铁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引发公众对无人驾驶系统安全性的深度担忧。
一、事故细节:非运营时段的致命碰撞
根据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内部文件及记者调查,事故发生在绍兴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的非运营时间段(末班车22:30结束)。保洁员在轨道区域进行夜间清洁时,被突然启动的列车撞击身亡,其中一人右脚重伤住院。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保洁公司为浙江亚太酒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其绍兴分公司负责人面对媒体采访请求时未予回应。而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均未透露事故详情,仅表示“配合调查”。
二、官方回应:提级调查背后的信号
调查规格升级: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安全处明确,此次事故由省级部门直接接管,打破常规属地调查模式,显示事件严重性。按程序,调查报告需经省政府批复后公开,预计11月中旬公布结果。
责任认定难点:由于事故发生在非运营时段,涉事保洁员是否违规进入轨道、列车自动驾驶系统是否存在感应失效等问题,将成为调查焦点。
善后进展缓慢:伤者家属透露,赔偿协商尚未启动,事故责任方尚未明确。
三、绍兴地铁2号线:无人驾驶的“光环”与隐忧
作为浙江省第二条GoA4级无人驾驶线路(最高自动化等级),2号线2023年开通时曾以“无人值守、自动泊车”为卖点。其运营特点包括:
全自动运行:列车从启动、停靠到开关门均由系统控制,无需人工干预;
夜间检修模式:非运营时段轨道仍允许工作人员进入,但需通过多重权限认证;
监控覆盖:全线设3000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轨道状态。
然而,此次事故暴露了系统在非运营时段的应急响应漏洞。有业内人士指出,无人驾驶系统可能误判轨道“空闲”状态,若保洁作业未严格遵循“清场-断电-挂牌”流程,极易引发悲剧。
四、行业反思:地铁安全如何筑牢防线?
作业规范漏洞:非运营时段的保洁、检修作业需建立“双人监护”制度,避免单人操作风险;
技术冗余设计: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增加“人工紧急接管”模块,确保突发情况可及时干预;
责任链条压实:运营方、保洁公司应签订安全协议,明确违规操作追责机制;
公众参与监督:借鉴杭州地铁“安全开放日”经验,定期邀请市民代表参与安全检查。
五、结语:以生命为镜,照见安全短板
从重庆公交坠江到长沙自建房倒塌,近年来公共安全事故屡屡敲响警钟。此次绍兴地铁事故虽未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智慧城市建设中“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
正如一位轨道交通专家所言:“无人驾驶不是‘无人负责’,科技越发达,越需要敬畏规则。”期待调查报告能揭开事故真相,更希望这场悲剧成为行业安全升级的转折点——毕竟,再先进的系统,也抵不过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本文综合自新黄河客户端、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通报等公开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