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马力缩水加价碳纤维盖遭质疑引爆信任危机

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因SU7 Ultra“马力门”和“碳纤维前盖乌龙”事件发布致歉声明,瞬间引爆热搜。

这场争议始于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车主发现车辆升级系统后,原本宣传的1548匹马力被“腰斩”至约900匹,需达成特定赛道成绩才能解锁;二是选装价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被实测导流功能“翻车”,被质疑“高价低效”。

小米回应称,限制马力是出于安全考量但沟通不足,承诺4 - 8周内推出新版本解决;对于前盖争议,承认宣传表述不清,提出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盖,已提车用户补偿2万积分(约2000元)。

但部分车主并不买账,认为权益受损,甚至发起联名退车诉求。

小米SU7 Ultra马力缩水加价碳纤维盖遭质疑引爆信任危机-有驾

小米这一波操作,看似“滑跪”,实则暴露了跨界造车的三大硬伤。

第一,用户沟通“掉链子”,信任危机一触即发。

从马力限制到前盖功能,小米的“先斩后奏”直接踩中用户雷区。

试问,谁愿意花50多万买辆“被阉割”的顶配车?

车主选择SU7 Ultra,冲的就是“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的标签,结果一脚油门下去,发现性能竟要“打怪升级”才能解锁。

这种“买会员还得做任务”的套路,放在车企身上简直是荒诞。

更讽刺的是,碳纤维前盖的导流设计被实测“吹不动纸巾”,官方却用“信息表述不清”轻描淡写带过。

消费者不是小白鼠,花真金白银买的不是“期货功能”,而是实打实的体验。

小米SU7 Ultra马力缩水加价碳纤维盖遭质疑引爆信任危机-有驾

第二,技术营销“翻车”,高端化战略遭反噬。

小米SU7 Ultra定位“科技豪华”,售价冲上50万 +,靠的就是“1548匹马力”“航空级碳纤维”这些唬人的标签。

可当车主拆开前盖,发现所谓“双风道设计”不过是加装塑料支架,与普通铝制盖板无异时,小米的“技术溢价”瞬间成了笑话。

这波操作不禁让人想起手机圈的“参数没输过,体验没赢过”——造车不是写PPT,用户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黑科技,而不是“空气导流”和“期货马力”。

第三,危机公关“打补丁”,补偿方案难平众怒。

面对车主怒火,小米的补偿方案被吐槽“抠门又敷衍”。

2万积分看似大方,实则仅值2000元,而车主为碳纤维前盖多花的4.2万元直接打了水漂。

小米SU7 Ultra马力缩水加价碳纤维盖遭质疑引爆信任危机-有驾

更扎心的是,有网友算账:4万能买两吨矿泉水,装满后备厢反向增重都比这“空气风道”实在!

反观特斯拉“刹车门”时全系免费升级硬件,理想汽车座椅水银事件直接送检 + 终身质保,小米这波操作既没解决核心问题,也没展现大厂担当,难怪评论区秒变“段子手大赛”——有人喊话雷军出“反重力贴纸”,有人建议给前盖钻孔送电钻。

小米SU7 Ultra的这场风波,与其说是产品缺陷,不如说是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智能汽车时代,用户买的不仅是参数和配置,更是企业与品牌的诚意。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道歉而战”,小米若想真正站稳高端市场,就该少一点“营销话术”,多一点“用户共情”;少一点“OTA画饼”,多一点“透明沟通”。

小米SU7 Ultra马力缩水加价碳纤维盖遭质疑引爆信任危机-有驾

毕竟,再炫酷的“排位模式”,也刷不回透支的信任值。

你怎么看小米这波操作?

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点赞过1000,下期深扒新能源车企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