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和同事们讨论汽车,大多时候话题都非常“落地”:动力怎么样,空间大不大,养护麻烦吗。不过,当一辆车长4850毫米、打着“来自未来”的概念车真的出现在眼前,还是会让理性派的我们产生点“小情绪”——当然,情感部件一闪而过,绝不失控。我在慕尼黑展馆外的咖啡摊边,盯着这辆斯柯达Vision O旅行车,看着它标配的定制版座椅闪着怪异的光泽,脑子里不禁多了几个设问:
如果你能坐进未来的旅行车,你最关心的,是它的驾驶体验,还是你的下一个目的地?还是说,你根本只在意朋友圈照片够不够炫?
闲话少说,现场感带入够了,我们开始那些逃不过的专业程序。展台周围的围观群众都在等着红毯上明星走过,有那么几秒,我倒觉得那辆4850毫米长的斯柯达才是全场最自信的“明星”。它的外观,几乎在每一个棱角都幽默地嘲笑着传统旅行车的保守:一体式前舱盖、可发光SKODA车标、环形格栅、点阵射线的内部布局——说得夸张点,像是一台设计师闹钟,定时提醒着全行业:科幻感必须现金到账,不接受赊账。
尾部的“T形LED灯”该说是精致还是妖娆,见仁见智,不过起码不会让人看了就走过去。全车身的“镜珍珠”变色漆,可以随太阳光在不同角度闪现彩虹色,那种中产阶级小资想象中很难实现的“低调体面”,在这辆车上冒了头。如果说汽修厂的师傅只会用“一眼看穿能不能修”评判一台车,那这辆斯柯达Vision O,大概率会让他们皱皱眉头:车漆这玩意儿到底怎么补?
但更让我好奇的,还是它的标配定制版座椅。米白色,带着蜂窝状3D打印结构,NABORE回收皮革,斜向纹理工艺,座椅针织得贴合度很高。据说是可以像枕头一样柔软。试坐的那一刻,我只想确认一件事:是否足够让一个出差狗午睡20分钟不落枕。结果当然没那么夸张,但舒适度确实比传统汽车座椅多了点人性“回弹”。
科技部分也没少下功夫——悬浮式中控台,双辐方向盘,带鱼屏横贯前方,液晶屏能翻转。所有触摸按键都细致到一指宽度以内,仿佛工程师在用3D打印切割“精度焦虑”。
动力系统值得聊一聊——基于华而不实(抱歉,MEB Entry平台在电控方面的毛病确实有业内争议)的底盘,搭载双电机四驱,大容量电池组。标配电动四驱,悬架用上了双叉臂加多连杆。配置也越堆越花(遥控移车、远程召唤、记忆泊车、代客泊车、红绿灯启停、领航辅助、超级辅助驾驶、氛围灯),一台车快变成了手机加智能家居加私家卧室的混合产物。
让我冷静一下。身为法医,虽然不太会开得飞快,但在物证分析里,“证据链”与逻辑推理就是我的日常习惯,不管是案发现场还是展台边的设计稿。在Vision O身上,所谓“来自未来”,不少地方确实摆出证据链:
- 设计更大胆,尤其外观与灯组,没在“旅行车应该低调”这套老剧本上打转;
- 用材讲究环保(NABORE回收),舒适性做加法,朝着“理想座舱”调方向;
- 功能配置一拥而上,智能驾驶/辅助越来越“全家福”。
但细细一推演,这些优势还没到足够改变行业规则的程度。旅行车市场背后,用户画像高度割裂。欧洲人把它当万能家用,美国人嫌它装不下皮卡那么多钓鱼工具,国内消费者则在SUV和两厢轿车间来回跳。Vison O确实好看,也实用,但你真问“会不会大卖”,我只能说——
旅程虽长,未来也许更远,但无论哪种轮毂设计,最后决定销量的还是人心而非配置单。
当然,斯柯达这个品牌在情怀层面也很能“圈粉”。二十年前你在路上见到明锐旅行版,仿佛只能在欧洲小镇。今天,ENYAQ vRS和Epiq纯电SUV又成了电动市场新宠。如今Vison O再加码,仿佛在跟市场说:“老子又来了,这次是未来版!”
至于现实层面,这么多高科技配置,大容量电池、双电机,真要进入量产,你猜会有多少功能在规避成本之后成了“选装”?作为职业理性派,总还是要给未来留点悬念。在警队里我们称这种未知为“案情保留”,在汽车领域其实也一样。
到这儿我不打鸡血也不煽情。如果你要让我押注这辆“未来旅行车”到底是不是一场华丽的市场误判,我只能用最常用的法医学思考方式收尾:现场证据充足,但变量太多,结果不做过早判断。所有的漂亮设计、黑科技和环保材料,最终会被用户体验和市场反馈再一次客观检验。
你真的需要一台大配置、正牌未来感的旅行车吗?还是说,所谓未来,不过就是拉长尺寸、提亮车标,然后在生活的原地打转?
这个问题,留给车展上热闹的人群,也留给未来的自己。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