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中国(2012-2018)
2012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分水岭。
那一年,北京上海已经开始摇号,更大、更适合全家出行的SUV开始成为市场主流,甚至新能源也已经开始有了发展苗头。
而铃木直到2014年才不情不愿的推出了锋驭,说是小型SUV,其实更像跨界两厢车;
2015年,铃木推出启悦,想接替羚羊做家轿,1.6L发动机、配置平平、价格偏高;
2016年,铃木拿出压箱底的维特拉(Vitara),但配置比起原版缩水严重,还比体型更大的本田缤智更贵。
所以你也看得出来,铃木玩的还是日本匠人那一套,总觉得“我把小车做到极致,市场肯定会认”。
可它忘了,智能机时代,再牛的BB机也没人用啊。
本来只是“慢一步”,结果钓鱼岛事件成了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会儿日系车遭抵制,丰田、本田家底厚,很快缓过来了;铃木不行,它的用户都是“跟风买主流”的普通人,品牌形象一塌,没人敢买了。
就这样,到2017年铃木全年在中国的销量只有8.4万辆,几辆被寄予重望的车型全部扑街,一步错,步步错。
对比之下,2017年铃木全球322.4万销量中,印度贡献了165.4万辆,甚至是日本(66.8万辆)的将近三倍,此消彼长之下,2018年,铃木终于做出决定:全面退出中国汽车市场。
6月,昌河铃木注销,并挂牌出售,9月,长安汽车发布公告:1元钱收购长安铃木的日方股份,说白了,铃木是倒贴钱求着长安接盘。
没有仪式,没有道别,甚至大家都觉得,铃木不是早就退出了吗……
铃木退场后,故事并没立刻结束。
长安和昌河都在吃着铃木的遗产。
在重庆,长安把“长安铃木”更名为“重庆铃耀汽车”,生产线还在,工人还在,只是车标换了。
启悦、维特拉这些原铃木车型继续生产,挂上“长安欧尚”标卖,甚至连零部件供应体系都照搬原样。
在南昌,昌河也复制了类似路线。
昌河铃木注销后,北汽集团让昌河继续生产北斗星、利亚纳等车型,同样的工人、同样的模具,只是车标从“SUZUKI”变成了“CHANGHE”。
北斗星甚至延续出了X5,铃木就像个幽灵,还活跃在市场上。
讽刺的是,铃木信奉的小车文化,在它走后的两年半,又开始流行起来,2020年,五菱宏光MINIEV上市。
小、便宜、省电,和当年的奥拓如出一辙。
但五菱将其定位成了年轻人的玩具,而非只是代步车,2023年,miniEV年销50万辆,甚至大于铃木的巅峰销量。
而它的轻量化理念、K-Car逻辑,最早正是铃木教给中国的。
从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到九十年代开启合资,再到2018年退出中国,铃木在中国的四十年,像一部教材,也像一面镜子。
它见证了中国汽车从“求别人教”,到“教别人造”,也再次说明了一个真理:
不是市场抛弃了哪个品牌,而是市场一直在前进,跟不上前进速度的品牌会被自然地甩在身后,微车、小车只是中国汽车的起点,无论起跑快慢,我们都已经离开了那个起点,我们会记住这个起点,但不会留在起点,更不会像铃木一样,装修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