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的是德国的 Simson Schwalbe,中文叫 "燕子"。上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这玩意儿在德国街头比现在的共享单车还常见。二冲程发动机突突突地响,3.4 马力的动力够你在柏林墙根儿下溜圈,却跑不到隔壁波兰 —— 那会儿它还是东德的国民车,前后生产了 22 年,算是见证了冷战年月的寻常日子。
有意思的是,这老车现在居然以电动车的身份回来了。德国有家叫 Govecs 的公司拿到授权,在波兰的工厂里复产了这款车,名字改成 eSchwalbe。看图片你几乎分不出新旧,还是那圆滚滚的造型,钢板冲压的车身 —— 现在的踏板车早改成塑料壳了,就冲这一点,不少复古迷已经开始激动。
但打开参数表,画风就变了。48V 的电机,最高跑 45 公里 / 小时,单电池能跑 52 公里,俩电池凑一块儿 105 公里。这性能眼熟不?小区门口雅迪、爱玛的新款电动车,差不多也是这水平,甚至有些还跑得更快、更远。
最让人咋舌的是价格:7999 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快 6 万 4 了。要知道,欧洲卖得不错的 Vespa GTS 310 也就这个价,人家可是正经 300cc 的摩托车,跑起来能到 130 公里 / 小时。更别说这个价在国内,能买 3 辆顶配雅迪,或者咬咬牙付个比亚迪海鸥的首付了。
为啥这么贵?厂家说他们还原了经典设计。老款 Schwalbe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那身钢板,当年东德工人用冲压机敲出来的车身,比现在的塑料壳耐操多了。不少玩老车的人说,80 年代的 Schwalbe 只要保养得好,现在照样能上路,这是塑料车比不了的。eSchwalbe 虽然改成了塑料壳(据说为了减重),但模具还是照着老款开的,光这开模费就得不少钱。
还有个小创新:电池能拆下来。两块电池藏在脚踏板下面,跑远路就都带上,市区代步用一块就行。厂家说这是为了方便充电,毕竟老小区不一定有充电桩。但说实话,现在不少电动自行车都这么干了,算不得什么新鲜事。
让人纠结的是这份 "情怀税" 到底值不值。在德国,不少骑着老 Schwalbe 长大的人,现在看到 eSchwalbe 就挪不动腿。他们记得当年骑着这车上大学、送报纸、跟初恋约会的日子。对这些人来说,买的可能不是代步工具,而是一段能骑着走的回忆。
但年轻人不买账。柏林街头的年轻人更愿意选共享电动车,或者干脆骑共享单车。"花 6 万买个只能跑 45 的车?" 一个在柏林留学的朋友跟我说,"还不如加点钱买辆二手 Smart,至少能挡雨。"
这事儿其实折射出复古车电动化的尴尬。这些年不少经典车型都想借电动车东风重生,比如大众的甲壳虫、宝马的 Isetta,想法都挺好,但价格一出来就没人吭声了。厂家总说要保留经典设计,可消费者心里有杆秤:情怀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当油加 —— 哦不对,是当电充。
话说回来,eSchwalbe 也不是全无亮点。那钢板车身(虽然新款是塑料的)、圆形大灯、还有座位下面能塞下全盔的储物空间,确实比现在千篇一律的电动车有味道。要是价格能降到 3 万以内,说不定真能成爆款。毕竟在这个连手机都长得一样的年代,谁不想骑个有事的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