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时代开启,深圳成汽车城新王者,谁与争锋?

现在大伙儿走在马路上,是不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就是街上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真是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多了。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背后藏着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变化,那就是咱们国家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因为这些“绿牌车”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过去一提到“汽车城”,大家脑子里想的可能是吉林长春,那里有一汽,是咱们共和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或者是上海,那里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几十年来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新能源时代开启,深圳成汽车城新王者,谁与争锋?-有驾

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而来,一场新的“汽车城”争霸赛已经悄悄打响,而且战况异常激烈。

很多人都在问,在这场大洗牌里,到底谁占了上风?

从现在摆在桌面上的各种数据来看,一个过去我们总觉得和“汽车”二字关系不大的城市,居然冲到了最前面,它就是深圳。

那么,深圳是真的赢了吗?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要想看明白这场竞赛,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

现在我们说的“汽车城”,和以前燃油车时代可不一样了,它得分成两个层面来看。

一个层面是“生产之城”,说白了就是看谁造车造得多,谁的工厂生产能力强。

另一个层面是“销售之城”,也就是看哪个地方的老百姓最爱买新能源车,市场最火爆。

一个城市光会造车,本地人却不买,那不行;光会买车,自己没有强大的制造基地,那也差点意思。

只有生产和销售两手都硬,才能称得上是新时代的真正王者。

咱们就从这两个方面,一步步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生产这一块,这可以说是城市工业实力的硬碰硬。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最高的城市,结果让很多人都大吃一惊,是深圳。

全年产量达到了惊人的293.5万辆。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呢?

新能源时代开启,深圳成汽车城新王者,谁与争锋?-有驾

它不仅是全国第一,而且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将近七成,达到了69.4%的增速。

在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下,能有这样的增长速度,简直就像开了加速器一样。

深圳之所以能取得这么亮眼的成绩,背后的功臣大家心里都有数,那就是比亚迪。

可以说,深圳今天的荣耀,基本上就是比亚迪一家企业给扛起来的。

想当年,比亚迪还是个做手机电池的小厂,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深耕细作,如今一飞冲天,成了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冠军。

深圳作为比亚迪的大本营和总部所在地,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比亚迪的工厂加班加点地生产,一辆辆新车从生产线上下来,直接就转化成了深圳漂亮的产量数据。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成就了企业,企业反过来带飞了城市”的生动案例。

更有意思的是排在第二名的城市。

你可能想不到,它既不是上海,也不是广州,而是安徽合肥。

合肥全年生产了137.6万辆新能源车,增速更是高达84.5%,比深圳还要猛。

合肥这匹黑马是怎么跑出来的?

这就不得不提合肥市政府那堪称“神来之笔”的投资眼光了。

几年前,当蔚来汽车陷入资金困境、最艰难的时候,是合肥果断出手,用真金白银的投资,把蔚来的中国总部落户到了合肥。

当时很多人还看不懂,觉得风险太高,但现在回头看,这笔投资简直赚翻了。

如今,除了蔚来,大众汽车在安徽的基地也开足了马力,几家车企合力,硬是把合肥推上了全国第二的宝座。

这种敢于下注、精准投资新兴产业的模式,给很多其他城市都上了一课。

新能源时代开启,深圳成汽车城新王者,谁与争锋?-有驾

那么,曾经的霸主上海呢?

说实话,上海现在的处境有点尴尬。

全年产量122.46万辆,排在全国第三,这个数字只有第一名深圳的四成多一点。

更让人感到压力的是,在全国新能源产量排名前十一的城市里,上海是唯一一个产量同比下降的城市。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挺复杂的。

上海的汽车工业基础非常雄厚,但过去太过于依赖上汽集团和大众、通用这些合资品牌。

在燃油车时代,这是巨大的优势,但在新能源时代,这就成了“大象转身”的难题。

这些国际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上,步子迈得明显慢了些,而上汽自家的荣威、名爵等新能源品牌,目前还没能完全挑起大梁。

虽然上海有个特斯拉超级工厂这个“王牌”,每年贡献了巨大的产量,但光靠特斯拉一条腿走路,终究还是没能跑过全面发力的比亚迪。

曾经的王座被深圳夺走,上海面临的转型压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

看完了生产,咱们再来看看销售市场,也就是看车都卖到哪儿去了。

这一块的数据,更能反映出老百姓对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和各个城市的消费潜力。

先给大家看一个整体情况,今年一到五月份,全国已经有44个城市,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超过了50%。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在这些城市里,每卖出两辆新车,就至少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这个变化的速度,是很多人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象的。

具体到城市排名,销售榜的第一名,依然是深圳。

新能源时代开启,深圳成汽车城新王者,谁与争锋?-有驾

今年五月份,深圳一个城市就卖了将近3.6万台新能源车,前五个月加起来卖了快15万台,遥遥领先。

而且深圳的销售增长势头非常猛,同比增长超过三成,渗透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0%左右。

也就是说,现在你去深圳,在路上看到的新车,十辆里头有七辆都是绿牌车。

这不仅仅是因为深圳人消费能力强,观念新,更重要的是深圳市政府在背后的大力推动,比如提供更容易获得的购车指标、大力建设充电桩等等,为新能源车的普及创造了最好的环境。

生产和销售两端都拔得头筹,深圳这个“双料冠军”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再看看其他城市。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另一大汽车重镇,前五个月的总销量排在第二,超过了上海。

但广州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增长有点乏力,同比增速只有个位数,环比甚至还是负的。

这说明广州虽然市场底子好,但后劲似乎有点跟不上了,后面的追兵已经越来越近。

追兵是谁呢?

就是上海和成都。

上海虽然在生产端暂时落后,但在消费端却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前五个月销量虽然排在第三,但同比增速和环比增速都非常高,分别超过了25%和24%。

这说明上海市民的购买力非常旺盛,只要市场上有好的产品,他们就愿意掏钱,潜力巨大。

而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样表现不俗,销量紧追广州,大有反超之势。

这场城市的竞争,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了内陆腹地。

所以你看,这场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格局之变,不仅仅是几个城市排名先后顺序的变化,它实际上是中国整个工业体系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它告诉我们,在新的技术浪潮面前,没有永远的王者,过去的成功经验也可能成为未来的包袱。

像深圳和合肥这样的城市,正是因为抓住了产业变革的机遇,敢于创新和尝试,才得以脱颖而出。

而这场变革的浪潮才刚刚开始,未来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业机会,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出行方式和生活理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