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遇冷,销量下滑,新车刺激乏力

一到9月,大家都盼着“金九银十”能有点“意思”,毕竟中国人都信这个节奏。可今年一开局,新能源车市场就来了一记闷棍,销量整体表现赶不上预期,很多品牌直接往下掉,不是你少点我少点,就是大家一起打哈欠。为什么?卖车难,那当然不是一句“天气太热”或者“大家都去旅游了”能解释的。还是先问一句,新能源市场是真的遇到瓶颈了吗,还是“周期性疲软”,还是每家车企都有点自己的小九九?

我们先看赢家。比亚迪还是稳坐第一,但上周交付才5.2万辆,比之前动不动7万多的日子低了不少。是不是比亚迪不香了?其实很可能是月底“冲量”还没开始,车企都玩这套,月初悠着点,月底全员拉着客户入群。五菱紧跟其后,1.54万辆,走势一样——都得节奏,谁都不能一口吃成胖子。

第三名就有意思了。特斯拉这家洋品牌,硬是逆势增长,周交付1.43万辆,比吉利还高。这暴涨主要还是和Model YL上市有关,Model Y接盘哏儿太多,一有新车,全员上岗。这是不是又证明了高端车型能刺激市场?但问题来了,特斯拉这波属于“临时起效”,能不能撑得住还得看下个月。

那咱中国品牌呢?吉利一下滑到第四,只有1.12万辆。但要把它旗下的银河品牌加上,凑起来也能到2万辆,这就是中国车企的特点:分家分得六亲不认,到卖车的时候又“一家人”抱团冲销量。这种“以合击单”的打法,短期能救急,长期还是得靠产品和口碑。

新势力这边更精彩,零跑一周交付1.08万辆,保持了“万台俱乐部”的节奏,继续领跑国产新势力。这是什么信号?零跑在低端、性价比上把握得准,所以消费者不怕试错,也不怕当下手。反倒那些定位高端的,遇到大环境不好的时候,立刻变得尴尬。问界交付7400辆,靠M8和M9撑场面,M7清库存,一下没了存在感。可见库存这件事,既是救命稻草,也是拦路虎。

还有“鸿蒙智行”,交付8800辆。这里下滑明显,不是车不行,是产品改款卡周期。新车还没上市,老车的热度也下去了。中国车企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迭代太快,消费者还没热乎完,厂家就升级,“老款”立刻尴尬。每次新车上市前,老车都成了“白菜价”,那些买早了的人,心里能不堵么?

新能源车遇冷,销量下滑,新车刺激乏力-有驾

往下看,小鹏、小米、理想都维持在6000台上下。留心一点发现,理想和另外两家差距越来越小。前几年理想靠“奶爸车”一骑绝尘,现在逐渐被拉平,是优质竞争还是集体偏安?横向比较,蔚来也在同一区间。蔚来乐道两款新车拉动不错,单周销量一千多,像新小鹏P7,乐道L90也是千辆级别,说明还是新车有市场。这是不是在说明一个道理:当内卷到极致,只有产品和创新能自救?

传统品牌如奇瑞、埃安、长安,都在4000-5000辆区间。这波厂家属于“受够了大起大落,稳当才是王道”,但新能源市场腰部选手说多了点都难听,可这实际是最靠谱的一群。波动不大,大风大浪里不翻船,也是能活下去的重要本事。

再看极氪、深蓝、领克,都是3000台开的那种。极氪比领克多100台,这种细节较劲,消费者其实并不关心,厂家数据一通互刷,核心还是要产品靠谱。极氪加上领克,和长安加深蓝,再叠加阿维塔这些“系”里的多品牌,新能源第一梯队还是坐得稳。这说明一件事:在新能源车圈,群狼战术比单打独斗管用。

新能源车遇冷,销量下滑,新车刺激乏力-有驾

最后说那些2000台级别的小牌子,奔腾、丰田、方程豹、乐道基本挤在一块。销量都得靠爆款和新车带动,奔腾靠的是奔腾小马,一款微型车硬顶着大盘,方程豹这边势头相较之前弱了点,不过钛7马上上市,还能再冲一波。那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对新车这么着迷?其实大家都怕落伍,买新不买旧,心里踏实,可等新车成了街车,价格又大跳水,谁又能笑得出来?

看到这里我要问几个问题:为什么销量下滑?中国新能源车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消费者为什么越来越“不进场”?行业这么卷,“创新”还能卷得出什么?所有人都说新能源是未来,但谁又真能撑到未来?

这不是简单的一波销量数据,而是行业现状的直接反映。你看,比亚迪的市场霸主地位其实已经浮现疲态,五菱也不再是稳拿第二,特斯拉虽说逆势,但也靠新车强刺激。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分水岭越来越模糊,“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谁也没有绝对优势”。市场从来不相信故事,只认钱和流量。买新能源的人,越来越精明,先看性价比,再看品牌。以前你能靠纯电搞个“智能座舱”就能吸引客户,现在大家都见识过了,谁还会一头扎进去?

新能源车遇冷,销量下滑,新车刺激乏力-有驾

还有一个现象,新车刺激销量,老车就变得没人买。车圈也开始“快时尚”,快进快出,你刚买到手,半年后就成了“落伍货”。这让很多本来打算买车的人开始犹豫,反正再等等,肯定又有新车,又降价,多看几家没坏处。持币观望成主流,厂家销量就高不起来,逼得大家要么不断推新,要么大打价格战。这波操作,最后的后果是谁买单?当然是厂商利润,终端价值,甚至是售后生态。

至于创新,中国新能源车怎么玩都像在玩拼图:一会儿智能,一会儿混动,一会儿自动驾驶。可用户要的是实用和可靠,花里胡哨谁还真的当回事?今年车圈的关键词不是技术领先,而是“价格内卷”。卖车的抓头吆喝,买车的淡定观望,再多技术也得让位给价格。你有技术,我便宜;你提智能,我送服务。结果消费者不傻,用脚投票,没有刚需不买车。

这里就还有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新能源车销量的根本驱动力是不是来自刚需?大家都说新能源取代燃油车,可燃油车还没死透,新能源已经开始“自己打自己”。一旦经济局势收缩、房价涨得快、股票跌得狠,汽车消费成为“非必要”,有钱的继续买高端,没钱的看行情,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堕入周期性波动。其实新能源车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同行,而是经济大环境,还有观望情绪。

再说说“第一梯队”形成的原因,就是各家都玩多品牌战略。你一个牌子搞定不了所有人群,那就亲兄弟一起上,小米、理想、小鹏、蔚来,几乎都在学。长安系就更绝,几路马车一起拉销量,也不怕内耗。不过这样搞下去,品牌价值其实会淡化,消费者只认价格和配置,到头来品牌自己都记不清家里有多少孩子,消费者更是记混了。

说一千道一万,“金九银十”并不是市场的自我救赎,那只是时间节点。真正决定新能源销量的,还是市场环境、产品本身、性价比和创新落地。有钱有需求,车就能卖得动;没钱大家都观望,再好的车也是白搭。每次月初月末冲量,都是短期救急,最终要看年度盘点谁能稳住阵脚。

所以新能源车现状是:行情没死,但信心稀缺;产品不少,但创新难见爆点;价格好说,但终端利润越来越薄;消费者眼光渐高,厂商焦虑常见。行业还在增长,但不是谁都能过好日子。

出来混,终究要还。新能源车的“快时代”创造了许多神话,也制造了无数泡沫。“创新”如果只剩下快和便宜,迟早有一天大家都累了。这个市场能不能跑出真正改变世界的汽车企业,不是靠销量排行榜说了算,是靠产品、服务、长期价值和消费者的记忆决定的。数据每天都新,信心才是老的那一个。你信不信,这两年还会再卷;你信不信,等经济真的好起来,新能源车销量还得大涨。但关键是,到底有多少车企能一路走到那个未来?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