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5,这车我得说,华为帮忙赋能的确让它挺有话题。作为一线从业多年的经验者,我见过不少新能源车,实话实说,问界M5在设计和技术上有不少亮点,但也别太盲目吹。这次我就把我观察到的亮点和槽点掰开揉碎说说。
先说它的外观吧,感觉设计挺有年轻气息,运动感和精致的结合做得还不错。家族的半封闭格栅虽然有点大众常规,但配上矩阵大灯,整体觉得科技感满满。尺寸上,我记得官方给的数字是长宽高4785×1930×1620,轴距2.88米,算中型SUV中等偏大。这个尺寸,胜在空间表现,过去实体店看车时,车内空间挺宽敞的,特别是后排腿部空间,我朋友试坐后说,坐三个人都还能舒服,不会觉得局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试着对比了一下传祺S9。说实话,S9的内饰质感比问界M5更豪华一些,用料看起来更高级,也更静谧一些(他试了试,觉得问界的隔音略差,尤其高速跑起来胎噪挺明显,风噪也还行,但比起传祺那种有点厚重的静谧感,差了点意思)。
其实市面上同价位里,问界M5的性价比还算合理,但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我们私下聊过,21-22万的车型,有的传祺、比亚迪都能做到内饰更高级,配置也不差,但缺点也是明显——比如充电速度慢、长途续航不怎么给力。问界M5的纯电续航大概是602公里(工厂标定,实际用起来实际油耗和充电时间会打个折扣),快充30-80%只要半小时,但我觉得实际操作中,要找到合适的快充桩也算是场技术活。
你们知道的,我一周前刚买了台问界M5,实话说,续航虚数感挺强,尤其高速上打个折,续航能打6折,之前我还在想,这车能跑多远?有次跑高速,跑了个200公里,发现还剩下150左右,心里还算踏实,但那种能跑到哪算哪的感觉,还是得靠平时积累。
你们觉得工薪阶层能买得起这个价位吗?我内部估算,22.98到27.98万的价格,对于刚工作稳定的年轻人来说,压力是真的大,成本不低。而且,官方宣传的搭载华为鸿蒙智行,越贵越好卖这一点,俺不太敢全信。你想啊,真要把问界M5变成家庭日常的出行伴侣,不仅要考虑购车成本,还要考虑后期养车成本,比如油耗、维护、充电方式等。
问界M5的智能化,尤其华为的系统加持,确实表现不错。ADS辅助驾驶系统,配合192线激光雷达,感觉像是有个智驾小助手。不过啊,实际体验到的,是批评里最多的——有时候辅助系统在复杂路况下反应慢,偶尔会误判,提醒要手动干预。其实你知道,自动辅助安全还是在不断优化中,不能太追求完美,像我朋友修车工每天都告诉我,车子越智能越复杂,刚开始总出点小问题。这点我估算,未来随着软件升级,可能会变得更靠谱点。
我真想问:你们试过高速上胎噪大不大?我觉得,胎噪和风噪其实挺看路况和轮胎品质的(其实我没专门测过,但感觉高速气流和轮胎隔音不好,特别是在市区铺装差的路段)。我朋友说,换个品牌的轮胎,噪音能减不少。你们有没有在用亚迪、比亚迪、新能源车中找到不一样的体验?我知道的,不少车友都觉得,问界M5的隔音还可以再提升。
说到动力,问界M5其实提供两种版本:增程和纯电。增程也就是说你不用担心油耗,但噪音的问题还在(其实我猜测,增程器启动时噪音还挺大,毕竟热效率达到41%,算挺高的,但实时体验还要等用一段时间才能判定)。纯电方面,后驱83kWh电池,续航602公里,满电跑个300公里无压力,但你知道的,真正每天市区用车,续航还是够的,能满足绝大部分通勤需求。
我还发现,车内的配置也很贴心——比如副驾无缝电动腿托,双无线快充,座椅10层叠层设计,这些细节明显考虑了家用场景。你们有没有觉得,车太复杂了,还是觉得挺便利的?我自己觉得,用久了,有些功能还是挺喜欢的,尤其提车第一天,我朋友说:哎,这屏幕太大了,整天盯着都舒服。科技感本来就是个看得见的虚荣点。
记得之前有车友问我:这车到底值不值得买?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它的配置、智能、续航都能满足一部分人,但也有不少槽点,比如高速胎噪,充电慢。你们觉得,这样的车,还能搞到工薪阶层里是不是太理想化?我估摸着,某些地方价格还会再往下调整(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挑。就像我朋友说:要不是我看中了那块颜色,觉得性价比也不算差,也就一把买了。——他就是那种,喜欢新鲜感的人。
问界M5还是挺有代表性的产品,既能体现华为的科技实力,也展示新能源车的未来模样。只是我也在想,真正能用到极致的,还是得看后续的软件升级和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改进。
嘿,你们用过这车吗?有啥实际体验要分享的,告诉我。我倒是挺期待,等我开到两万公里再来说说真实感受(这段也得存着,后续对比要更真实一些)。但说句实话,个中体验,还是得自己感受,别光看参数和数据。
你们觉得,最后还会不会出现更值得期待的智能SUV?或者,目前旗舰级别的配置,已经到天花板了?我一直在琢磨,未来的车,到底会不会变得跟手机一样,随时OTA升级?反正,车这东西,也不像手机更新快,意味着每次升级都让你惊喜,但我更希望它能保持日常用车的稳定可靠。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