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点10分,这个点没什么玄学,预售发布会就这么按时上线了。
手机弹窗一跳出来,点进去,直播间里连空气都透着点“自习课”的安静。
主持人正襟危坐,念着台本,嘴角努力扯出个微笑,像极了早八还得装精神的大学生。
弹幕倒是真实,刷出来的气息比楼下便利店的冷柜还凉。
你说热度?
怕是连“热”字都还没摸到门槛。
这场面让我突然想起年初那波“年轻人第一辆梦想座驾”的高调PPT。
那会儿,朋友圈里谁不是信誓旦旦地转发?
营销部小伙伴忙得像打鸡血。
结果等到今晚,热情像年夜饭后的烟花一样,劈里啪啦响过一阵,转眼就剩一地纸屑。
现实总爱用这种方式提醒你:成年人的世界,没那么多奇迹,一切都得自己扛。
其实预售发布会的冷清,早在产品谍照那会儿就埋下伏笔。
图片一放出来,评论区里有说像十年前“致青春”的,也有说“智能语音+大空间”这套组合拳早就没人买账。
2025年了,连奶茶都在搞联名,车企还在炒冷饭,说实话,谁的心里没点数?
有的网友还专门点名吐槽:“这不就是去年那台换个壳吗?”
数据也扎心,直播半小时弹幕没破千,点赞数比某奶茶新品预约还少。
去年隔壁家的发布会,服务器直接被热情观众刷崩,这差距,谁看谁心里没点小算盘?
说到发布会的“花活”,这年头什么“限量礼包”“独家优惠”,一波又一波,套路全都见怪不怪了。
观众早练成福尔摩斯,福利条款一出来,弹幕直接补刀:“买车送脚垫,咱们都懂。”
成年人最大的乐趣,或许是看穿套路还能乐呵呵接茬。
要真有厂商敢在现场整活,老板跳广场舞、车价五折,估计能火出圈。
只可惜,大家都太谨慎,个个都怕出岔子,结果热度全跑到别家去了。
市场的脾气,这两年越来越难琢磨。
车市早就不是谁家PPT做得亮眼谁就能爆红的年代。
配置表摊开,参数对得起这个价位,问题是大家都在卷“智能化”“续航”这一套,消费者审美疲劳得恨不得天天换眼镜。
去年新车预售现场火爆,报名人数轻松破万。
今儿官方数据刚一公布,网友就开扒,怀疑注水。
真假数据,谁还没点小心思?
我忍不住去懂车帝车友圈逛了圈。
有人一边刷着“热度不高”,一边又死盯直播,仿佛怕错过什么大新闻。
人性就这样,你嘴上说无聊,手却很诚实。
说不定哪天真有车企整出花来,现场变综艺,老板抽奖、工程师说段子、直播间直接砍价,谁说不行?
说白了,大家都在等个惊喜,哪怕只是个笑话。
其实,这场预售发布会背后的尴尬,不只是冷清那么简单。
这两年车市早就卷到飞起,发布会成了家常便饭,谁还真当回事?
行业进入存量肉搏阶段,红利早分得干干净净。
发布会想爆,得靠真家伙、真诚意,而不是“智能大空间”这些陈年老梗。
消费者早被各种套路教育得明明白白,信息透明,产品同质化,谁都不傻,谁都想要点新鲜感。
你要说产品力,这车其实不算差。
动力、平台、智能化都有一手,放在三年前妥妥爆款。
可是现在,大家胃口被吊得高,没点新鲜花样,谁还会为你买单?
再说,营销套路都快被玩坏了,观众就差没拿着放大镜找茬。
去年有车企靠一场发布会翻盘,直接带动全行业热搜。
这次?
场面平静得像下班后的写字楼,灯都懒得亮。
说起来,这场发布会的平淡,倒有点像现在的行业缩影。
市场早没了激情和幻想,剩下的全是精打细算。
观众的热情被一次次套路消耗,谁还指望一场发布会能点燃大家的心?
慢热型选手也许能赢,但如今谁还真能等到那一天?
流量、口碑、销量,分秒必争,没人想做最后一只掉队的羔羊。
今晚的直播间,依旧安静,气氛尴尬得像过年被亲戚盘问“对象什么时候带回来”。
主持人努力营业,观众神游天外。
你问预售发布会的意义?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套路玩多了,观众只会越来越冷淡。
行业要突破,靠的不是花招,而是真诚和创新。
去年某品牌用一场发布会刷新了行业天花板,今年谁能再造奇迹?
没人知道。
说到底,这场平平无奇的预售发布会,或许只是某种新常态。
产品没问题,气氛不对,观众不买账。
也许明天会有新瓜,也许谁家老板真敢现场跳个舞、砍个价,热度就回来了。
谁说不是呢?
今晚你会不会为这场“平静”的发布会买单?
评论区见,别只当吃瓜群众,说不定下一个热搜就藏在你的一句吐槽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