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最有意思的,不是德国车企急得跳脚,而是德国媒体那副怨妇样儿。
什么“我们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这话听着,就跟一个输不起的牌手,把牌一摔,嘟囔着“都怪你发牌太顺”一样,透着一股子无能狂怒的酸味。
说白了,这哪是想得太好,这是压根就没想。或者说,二十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躺着赚钱,脑子都懒得转了。
你猜怎么着?这出戏的剧本,从头到尾都是他们自己写的,现在演砸了,非要拉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国演员来背锅。
咱先把这颗“芯片”的洋葱剥开看看。
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挺简单,就是一桩正常的商业并购,中国公司收购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这买卖做得规规矩矩,钱货两清。结果,荷兰人自己反悔了,或者说背后有人撺掇他们反悔了,搞了个什么“国家安全”的由头,直接把安世的总部给接管了。
这一下,就像往滚油里浇了一瓢凉水——炸了。
德国车企那边,瞬间就懵了。因为他们生产线上的高端芯片,有15%就指着安世这家厂子供应。现在人家直接断供,库存最多撑一个月。这下好了,几百万欧元的生产线,眼看就要变成一堆废铁。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平日里牛气冲天的巨头,一夜之间,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
他们慌了。
这慌,是真慌。但凡他们有点准备,有点B计划,都不至于这么被动。可关键是,他们没有。
要我说,这才是整个事件里最黑色幽默的地方。堂堂德国汽车工业,全球制造业的标杆,核心命脉居然如此脆弱地捏在别人手里,而且还是自己人先递过去的刀子。荷兰不就在你德国隔壁么?有事你找荷兰政府理论去啊,有本事你让欧盟出头协调去啊。
可他们不。他们选择了一条最省事、也最没出息的路:骂中国。
这逻辑就跟一个巨婴一样。我在你家开的饭馆里吃了二十年饭,吃得满嘴流油,结果有一天我出门自己摔了一跤,回来就指着你鼻子骂:“都怪你家饭太好吃,让我长太胖,走路都走不稳了!”
你听听,这是人话吗?
过去二十年,德国车在中国市场赚了多少钱?我扒了扒数据,大众汽车全球三到四成的销量都来自中国,利润更是大头。那时候,媒体上可都是“黄金时代”、“战略伙伴”、“压舱石”这些热乎词儿。没听谁抱怨过“依赖中国市场”。怎么现在供应链一出问题,马上就翻脸,说自己“把中国想得太好了”?
这不叫天真,这叫鸡贼。
更深一层的问题,比芯片断供本身可怕得多。那就是,德国汽车工业,这个曾经的“肌肉男”,在安逸日子里,已经养出了一身虚胖的膘。
他们自己早就放弃了芯片这种“脏活累活”的研发。为什么?因为不划算啊。自己辛辛苦苦投钱搞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哪有直接从供应商那儿拿货来得快?哪有把精力都放在营销和品牌上,在中国市场多卖几辆车来钱快?
这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当一条路又宽又平,还能捡钱的时候,谁还愿意去披荆斩棘,开辟新路呢?
所以你看,这二十年,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干得最起劲儿的是什么?是建厂、是扩产、是搞合资、是研究怎么让车看起来更豪华、内饰摸起来更舒服。但在最核心的发动机技术、电控技术,尤其是新能源赛道上,他们几乎是原地踏步。
前几年吹上天的“工业4.0”,现在回头看,更像是一个自我安慰的PPT。喊着要智能制造,结果核心技术空心化;喊着要引领未来,结果连自己下一代产品的技术路线都摇摆不定。
这才是病根。
芯片断供,不过是这具虚弱身体上并发出来的一个症状而已。就算这次安世半导体不出问题,下次也会有别的“李世”、“王世”出问题。因为当你的命脉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时,你就是砧板上的肉,别人想什么时候剁,就什么时候剁。
再看看他们在新能源转型上的表现,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喜剧。
当比亚迪一年砸上百亿真金白银搞研发的时候,宝马的研发投入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当中国的电动车已经开始卷续航、卷智能座舱、卷自动驾驶的时候,德国的电动车还在为“油改电”还是“纯电平台”这种幼儿园级别的问题争论不休。
保时捷搞个电动车,一个季度亏掉十亿欧元;奔驰一边说要all in电动化,一边又宣布要裁员三万人;大众更是壮士断腕,计划大幅减员。这些损失,哪一笔能算到中国头上?这不都是自己战略失误、动作迟缓造成的吗?
更搞笑的是欧盟内部。法国说取消补贴就取消,德国车企在法国的销量应声下跌。整个欧洲,连个统一的充电桩标准都搞不出来,这边是圆头,那边是方头,车主开个电动车出远门,跟唐僧取经似的,得备齐了九九八十一款转接头。
就这种内部协同能力,这种市场环境,你跟我说你要搞新能源革命?别逗了。
还有那个工会。德国的工会权力大到你无法想象。管理层想推动一个改革,比如关闭一个亏损的工厂,或者调整一下生产线,对不起,不行。得先跟工会开会,一开就是几个月,等讨论出个结果,市场的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你看,从技术研发的惰性,到战略转型的迟钝,再到内部机制的僵化,德国汽车工业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它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跳出来甩锅中国,作用何在?
它就像一剂麻药。
它告诉德国民众和那些焦虑的汽车工人:别怕,我们的问题不是我们自己不行了,而是外面有个“坏人”在搞我们。我们是受害者,我们是无辜的。
这种叙事,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吗?不能。它只会让德国社会沉浸在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委屈感里,从而错过最佳的改革窗口期。它把民众的注意力从真正需要动手术的内部顽疾上,转移到一个虚幻的外部敌人身上。
这套玩法,我们见得还少吗?
美国封杀华为的时候,德国媒体有几个站出来说这是“经济胁迫”?没有。他们觉得这是中美之间的事,甚至乐见其成。现在中国为了保护自己的战略资源,搞了点稀土出口管制,他们马上就跳脚,满世界嚷嚷“中国利用经济武器”。
德国自己七成的稀土都从中国进口,这时候他们怎么不提“依赖风险”了?
说白了,心态崩了。
过去,在他们眼里,中国是学生,是追赶者,是提供廉价商品和广阔市场的“合作伙伴”。他们可以舒舒服服地当老师,享受着技术和品牌的优越感。
现在,他们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这个学生不但学会了所有功课,还开始在一些新科目上当老师了。尤其是在电动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老师傅发现自己连怎么启动引擎都搞不明白了。
这种从俯视到平视,甚至隐隐需要仰视的落差感,才是他们所有焦虑和愤怒的根源。
“把中国想得太好了”?
不,是他们把自己想得太好了,把时代想得太简单了。他们以为世界会永远停留在他们最舒服的那个年代,他们可以永远躺在“德国制造”的功劳簿上吃老本。
可惜,时代这辆列车,从不等人。
芯片断供只是一个开始,一声刺耳的警钟。如果他们还听不懂,还沉浸在“都怪中国”的怨妇情绪里,那么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恐怕就不是生产线停摆这么简单了。
这剧本,是他们自己写的。现在演到了高潮,是哭着演下去,还是改了剧本重新来过,得看他们自己了。
这事儿,你怎么咂摸这个味儿?评论区里碰一碰呗。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