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一群人为了一个充电桩,几乎要打起来的场面,我可见到了,那张照片就在我手机里存着,高速服务区,至少九个人围着一个刚空出来的充电桩,那架势,说是“抢”都客气了,简直像是要把那根充电枪给生吞活剥了。
这画面可比任何广告都刺眼。你说现在电动车技术多厉害啊,比亚迪兆瓦闪充5分钟能跑400公里,理想i8得5C超充10分钟补能500公里,听起来都快赶上燃油车加油了。可现实呢,现实就是,你再快的充电速度,也快不过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里排队抢桩的人潮。技术跑得再快,终究被现实绊住了脚。
别看车企发布会上把超充技术吹得天花乱坠,真正上了高速,用户面对的可不是实验室里的理想环境。很多服务区充电桩只有四五根,有些是坏的,有些被燃油车占着,剩下的,就得靠抢了。
那张照片里的人群,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什么5C、兆瓦,到了这时候,都不如谁手快、谁脸皮厚来得实在。素质和时间,你总得选一个。要脸面,那就等着,不知道等多久,要效率,那就加入“抢桩大战”,至于体面?先放一边吧。这种选择,哪个消费者愿意频繁面对
所以也难怪,明明充电技术突飞猛进,插混和增程车却依然卖得比纯电好太多。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投的是“不想受罪”。插混和增程车平时用电,长途用油,没有里程焦虑,关键时刻能直接绕开充电排队这个死结。对于普通家庭用户,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再看看某些纯电车型的销量,那真是惨不忍睹。北汽的EU5,曾经月销过万,现在一个月只能卖八百多台,启辰VX6,主打家用性价比,月销才八百出头,岚图知音,顶着900公里续航和5C超充的名头,月销量却只有六百多辆。这些车不是没有亮点,但它们解决不了用户最根本的焦虑,reliably 地充上电。
甚至豪华品牌也扛不住。纯电奔驰大G,上市一年只卖了1450辆,跟燃油版近万的销量比,简直是彻底失败。原因,贵就算了,实际续航才三百多公里,智能化体验被国产十来万的车吊打,传统的机械质感优势也没了。用户当然不买账。
基础设施的坑,可不是车企吹技术就能填平的。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充电桩总量到了1440万台,车桩比到了2.57:1,数字看起来挺美。但95%的高速服务区有充电能力,不等于有足够的、好用的充电桩。高峰时段紧缺、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老旧桩功率跟不上,这些问题依然扎眼。
更别说,在县城、乡镇、老旧小区,充电设施覆盖依然是个大问题。虽然政策层面在推动充电站“县县全覆盖”,甚至有些省实现了“乡乡全覆盖”,但很多地方的充电网络依然脆弱,根本撑不起纯电车主的远行需求。
消费者心里都明白,买车不是买参数,是买一种生活方式。谁愿意买个车,还得天天算计着哪里充电、要不要排队、会不会半路趴窝
一张抢充电桩的照片,瞬间就能击碎所有技术宣传的美好泡沫。这大概就是当前电动车市场最真实的矛盾,技术狂奔向前,体验却还在泥地里打滚。车企可以吹充电速度、吹续航里程,但用户只相信亲眼所见的场景,比如,那一群抢桩的人。
全部评论 (0)